联系电话:18078928157
  • 首页
  • 教育
  • 医学
  • 经济
  • 法学
  • 文学
  • 管理学
  • 工程学
  • 计算机
  • 哲学
  • 音乐教育性论文2300字

    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 > 时间:2022-11-17 00:09阅读:123次

    导语;音乐教育性论文2300字怎么写?现如今孩子的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高校也开展了学前教育的专业。本论文分类为音乐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音乐教育性论文23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音乐教育性论文2300字(一):大班幼儿音乐游戏活动的教育性探究论文

    摘要:在现代幼儿园教学中,游戏的目的往往不再是纯粹获得乐趣,而是要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创新性地促进幼儿学习与成长。音乐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之一,在与游戏的结合中具有独到的适应性。文章基于幼儿园音乐游戏的发展现状,从教育性的角度来审视当前音乐游戏活动中的特点与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促进音乐游戏活动系统化、教育化作出行之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大班幼儿;音乐游戏;幼儿成长

    一、开展幼儿音乐游戏活动的教育意义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儿童在面对游戏时,有自己主动的适应性,而不是被动地接收课堂教学知识。音乐游戏有趣、轻松,也成功地吸引了儿童的深入与痴迷。如今,音乐游戏是幼儿音乐教学和游戏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它将教学与游戏进行深度融合,让幼儿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快感、在游戏中受到美的教育。

    拓展教师教学成果,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音乐游戏活动的组织以幼儿园整体的教育目标为基础,结合各班级各教师的实际经验,对游戏进行适当改造,通过游戏与音乐课程结合、音乐游戏活动组织度提升、游戏与儿童教育互渗等渠道,将游戏深入幼儿音乐学习发展过程中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面向社会进行宣传或招生工作时,音乐游戏活动也可以作为幼儿园的一块金字招牌,对于赢得家长群体的信任和社会各界支持颇有帮助。

    二、大班幼儿音乐游戏活动现状

    对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有一定偏见。在实际应用中,音乐游戏活动可能会妨碍到正常教学,过度的游戏活动反而起不到教育作用,完全成为无意义的放松游戏。不少幼儿园对于音乐游戏的开展带有一定偏见,而这也是文章所要论述和解决的重点,即如何提升大班幼儿音乐游戏活动的教育性。

    音乐游戏分类不够明显。许多音乐活动的设置只是为了丰富教学过程,迎合快乐教育的目标体系,但在实际组织上比较混乱,游戏与音乐教学的结合没有进行系统分类,导致音乐游戏活动效率低下。

    教师的专业素质有所欠缺。在组织日常教学中,教师的经验比较丰富;但在游戏活动中如何把握游戏与教学、音乐与游戏的融合力度,就让许多教师摸不着头脑了。这反映出不少教师在音乐专业知识、教育知识更新上的不足。

    三、发展幼儿园教育性音乐游戏教学工作的途径

    (一)集合众智,使游戏课程化、组织化

    幼儿园音乐游戏不能长期处于散乱、无组织化的状态,必须以科学的章程、众智集成可靠的游戏体系。在游戏环节的开发上,要将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性进行整合,改变以往教学的单一模式,促进课堂的多元化、丰富化。大班幼儿班级一般有两至三位幼儿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环节应该集中设计,比如一位老师负责播放音乐素材、一位老师进行音乐游戏组织等,将游戏活动穿插在音乐课堂之中,与其他教学环节进行对接,为每一个音乐游戏设定教育目标,以期在具体教学环境中得到实现。

    (二)开展音乐主题游戏活动

    主题活动一方面可以深化对音乐领域教学活动的认识和组织,同时也能兼顾到其他领域的内容安排。通常一节音乐课只能教会幼儿学会一首歌,而音乐主题活动却能将有关某一主题的歌曲都融入进来。同时,教师应认识到让学生学会唱好一首歌并不是音樂教学的最终目的,单一地学习某首歌也容易使幼儿产生疲倦感;因此通过主题连接多首歌曲,不仅能够扩大幼儿的音乐知识面,还能发展他们的联想思维和创造思维。

    比如在认识“春天”这个主题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设置与安排。第一个阶段可以放置在课堂环境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放映燕子停在电线上、大雪哗哗、小河冰雪融化、烈日炎炎、农民伯伯在田里播种等图片,让幼儿选择哪些图片里“能够找到春天”,以此来导入情境。此外,教师可以放映动画短片、音频素材等,让幼儿通过聆听与观察选出与春天相关的内容,建构起音乐游戏活动的大背景。第二阶段为实战学习,这一时段可开展的音乐游戏活动十分丰富。比如在教习学生认识有关春天的事物后,播放有关这些事物的音乐,而后让幼儿根据音乐作出相应动作。为了增强游戏性,也可以通过其他游戏挑选出来几位学生,让这几位学生先听音乐,再做出动作给其他没听到音乐的学生看,让剩余学生猜测是哪首歌曲等等。第三阶段可以将游戏活动设置在户外环境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向社会环境的大街小巷,边行边唱边游戏、深入感知春天。

    (三)有效的音乐律动

    不论是音乐还是游戏,在历代学者的研究中都发现它们的起源与劳动有关,因此音乐游戏最终还要回归实践锻炼。如音乐律动游戏一定程度上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其姿态是否优美具有表演性、集体动作是否整齐划一等并不重要,这有助于提高整体大班幼儿的艺术教育。学生按照老师的演示、伴随着音乐作出动作,锻炼了他们的节奏感知,也增强了身体的协调性。最终的效果是让学生能一听到某段旋律,就能做出相应的体态律动动作,并且自己还能跟着节奏学唱。这样的随机游戏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和体态协调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音乐剧或音乐表演,让学生们边唱边跳;由于表演带有故事性,可以深化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让他们领略到音乐无处不在的魅力。

    四、结语

    综前所述,音乐游戏对于开发儿童创新思维、培育审美能力、增强活跃度等具有显著作用,音乐教学中应接纳游戏的积极作用、寓教于乐。在现代教育的日益演化下,教师应提升个人的教育信息化技能,积累音乐专业知识,创新音乐游戏,使音乐课程的游戏性与教育性兼顾。而儿童会在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下加快吸收音乐知识的速度和能力,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是受益无穷的。

    作者简介:黄丽华,女,汉族,福建人。

    音乐教育性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中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性与教育性的统一论文

    摘要:体现音乐的审美价值是音乐教育的显性价值;音乐教育的隐性价值是音乐的教育作用。中学音乐教育既要重视审美性,又要注重教育性,要使两者相统一。这既凸显了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又彰显了音乐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性;教育性;统一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92-1

    中学音乐教育应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地感受音乐美、体验音乐的情感、感悟音乐的思想,培养鉴赏音乐的能力,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个性得到张扬,有效地促进全面发展。全面审视音乐教育的功能,其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

    一、中学音乐教育应重视审美性与教育性相统一

    音乐的本质决定了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审美感受、审美体验,体现音乐的审美价值是中学音乐教育的显性价值。音乐教育的隐性价值是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教育的内涵:一是直接目标,通过音乐教育学习音乐;二是终极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教育人。这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体。

    在片面追求音乐教育学审美性的影响下,当前的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着重审美性轻教育性的现象。有人认为正宗的、纯粹的音乐应该与智育和德育毫无关系,否则就不够审美。“以音乐为本”是音乐新课程改革对音乐教育提出的基本理念,音乐新课程改革特别指出一切音乐教育活动必须围绕音乐本身来开展,强调音乐教育追求其他方面的价值必须在思想音乐本体价值的基础上进行。于是“音乐教育唯音乐为本”就成了一些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产生和形成这种“理念”的原因,是这些教师误解了音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完全割裂开来,甚至将它们置于对立面之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因此而无法正确处理。诚然,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然而,强调音乐的审美本质并非是分离或舍弃音乐的教育性。因此,中学音乐教育既要重视审美性,又要注重教育性,要使两者相统一。这既凸显了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又彰显了音乐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二、实现中学音乐教育审美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1.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理念

    如果把音乐教育仅仅定位在唱唱歌曲、听听音乐上,那实在是对音乐的一种“亵渎”。审视当前的中学音乐教育,课堂中出现最多的是学生的唱与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注重音乐的审美性成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而缺失的是音乐对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的教育。中学音乐教育有很丰富很深层的内涵,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真正使学生从音乐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中学音乐教育要在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与掌握唱与听的技巧的同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感,让学生充分领略音乐真、善、美的真谛。

    例如,在教学《国歌》时,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作品的时代背景是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最危急的关头。作为国歌,它在民族危亡之际呼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是“睡狮”奋起杀向敌人的集结号和冲锋号,《国歌》音调刚烈激昂,歌词酣畅鼓劲,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鼓舞着四亿五千万中华儿女慷慨凛然,血战日寇。在学生了解了《国歌》诞生的历史背景后,再反复高唱,他们就能对《国歌》的深远意义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真正懂得,一个时代的情感、精神风貌及其文化精髓往往都浓缩和体现在经典的音乐作品中。学生学习了这样的音乐作品后,能使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音乐观受到美的陶冶与启迪,从而实现音乐教育性的目标。

    2.要丰富适合学生的音乐作品

    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歌曲,其育人的重要作用非常显著。然而,当下充斥校园的几乎都是流行歌曲,而适合于学生的校园歌曲实在是凤毛麟角。一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追星”心态,不进行选择地将流行音乐搬入音乐课堂,这样非但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音乐教育,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身心健康。因此要丰富校园歌曲,丰富适合学生的音乐作品。学生喜闻乐唱的校园歌曲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也更能凸显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和教育性。而流行歌曲无论在审美性方面,还是在教育性方面都不能与校园歌曲相提并论。因此,加强中学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和教育性就必须丰富适合学生的音乐作品。审视中学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与主流,音乐教育的目标与归宿是审美性与教育性的和谐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更多、更丰富的适合学生发展的音乐作品。

    3.要优化中学音乐教学的形式

    在音乐教学中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完全集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音乐教学形式单一呆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对于音乐的美,学生根本就感受不到,更谈不上延伸、拓展和达到音乐的教育性了。音乐教学不能把音乐课当做唱歌课、听歌课,轻视音乐教育性,不能将音乐课上成表演课,教师要注重对内容的教学,这样的音乐课才既具有审美性又具有教育性。当前,初中学生中出现了喜欢音乐但不喜欢接受音乐教育的现象。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在于音乐教育本身和音乐教师本身上面,这是因为音乐的本质是使人享受美和愉悦,但音乐教育却是在音乐和学生之间融入了教师思想、教材教法等非音乐的东西,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音乐本身的功能。尤其是信息时代条件下,各种各样的音乐充斥着学生的两耳,使得他们应接不暇,眼花缭乱,音乐教育的功能也因此被削弱。针对这种情况,音乐教师要挖掘和提炼音乐的教育性,应促进音乐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音乐的表面上,而要优化音乐课堂教学形式。

    中学音乐教育任重道远,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深刻体验到音乐的审美性,还要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特别声明:本站仅提供咨询服务,需用户亲自向出版商投稿且无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

    服务热线:18078928157 客服微信:18078928157 客服QQ:1475317676

    特别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Copyright © 2019-2024 www.ufabiao.com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4016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