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8078928157
  • 首页
  • 教育
  • 医学
  • 经济
  • 法学
  • 文学
  • 管理学
  • 工程学
  • 计算机
  • 哲学
  • 基础教育类论文2300字

    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 > 时间:2022-12-05 17:17阅读:97次

    导读:基础教育类论文2300字应该怎么写?想必对于这方面的职业学者来说写作论文已经是尤为常见了,并且也都是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说证明自己的能力,本论文分类为基础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基础教育类论文23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基础教育类论文2300字(一):关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的思考论文

    摘要:美术基础是学生进入美术殿堂的敲门砖,所以高校美术基础教育开展效果,于学生在美术领域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随着高校扩招现象日益加大化,高校的美术基础教育难度也随之增大,教学问题层出不穷,如学生学习兴趣平淡、教学理论化、模式化现象明显等,严重影响了高校和学生的发展。美术基础教育,起着为学生奠定美术学习基础的重要作用,因而一直是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重点,但因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美术基础教育现状并不乐观,所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将简单谈谈对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的分析与思考,期望能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

    高校的美术专业是作为高考特长专业而设置的,所以就读此专业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既有特别喜欢并立志于在美术领域获得成就的学生,也有将其作为高考跳板获取学校资格的学生。因此,这就为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挑战,要求高校要基于具有差异性的学习实际而开展教学,并改变单一的成绩论教学理念,从美术技巧、审美意识、绘画创造力等多个方面教育学生,以此全面提升其艺术素养,为其在美术领域良好发展助力。

    1.高校美术基础教育内容简述

    美术基础教育是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重点,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所言,想要在美术这条路上走的长远,则必须拥有稳固的美术基础。高校必须提高对美术基础教育的重视,并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夯实学生的美术基础。应试教育理念下,高校的美术基础教学,主要集中于培养学生基础绘画能力,如临摹、观察以及认识能力等,但是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单一的绘画能力和仿照技巧,已然无法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了。因而现代化美术基础教育,除却基本能力的教学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未来从事美术创作的人文素养,如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坚韧意志等,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新时代文化的创造,要更具广泛性和延展性,为学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2.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的分析

    2.1教师教学观念传统

    目前,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现状并不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观念传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未从思想根本上实现转变,仍旧将美术教学单纯当作一种技能,所以在教学中不免就会顾此失彼,注重能力的讲授,而忽略对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使得美术基础教育趋于程序化和模式化,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被禁锢,继而导致美术基础教育效果低下。

    2.2教学模式陈旧

    在过去发展中,高校已然建立了和本校实际相契合美术基础教学体系,但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的教学体系弊端逐渐浮现,已经难以支撑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了。因此,目前高校美术基础教育中现存的第二问题就是教学模式过于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创作积极性,由此就致使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难以得到全面的、深刻的影响,所以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2.3美术基础教育脱离于实际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句话就鲜明的点出了艺术的本质,即艺术是生活的抽象概括,所以艺术教育不可脱离于生活。但在高校美术基础教育中,教师并未将美术教育和生活有效联系,既使得美术知识抽象且空洞,令学生难以充分理解,又背离了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的規律,造成了美术孤立的窘况,这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的思考

    3.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基于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的事实,笔者简单谈谈对高校美术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首先,高校美术教师应当从根本思想上发展转变,摆脱传统“技巧论”教学观念,重新审视美术基础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而开展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创作和尽情感知,不强加自己的个人想法于学生身上,尽力维持学生的独特性,摒弃同一化教育方式,正确对待学生个体差异性,尽可能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长和有所获。

    3.2完善课程体系

    其次,因高校学生的艺术作品存在模仿度高、没有内涵等问题,所以高校需从课程改革入手,完善课程体系。一方面,高校需引进更多人文素质培养类课程,如民间艺术、艺术鉴赏等课程,丰富课程种类,让美术基础教育向多元化、全面化发展,解放学生创作思想,让学生在多样化美术思想中茁壮成长。在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主,但又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应该积极拓展和深化教学内容,以此丰富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为学生美术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时借由美术创作者的相关事迹,也能对学生人格和思想产生深刻影响,这将会对学生在美术创作路上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基础教育作为美术教学的重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名高校美术教师,应该先从根本思想上产生转变,顺应时代发展而开展多元化教学,摒弃单一的技巧论,从创作技巧、鉴赏方法、情感体会和思想感悟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努力完善美术课程体系,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构建开放式课堂,焕发美术课堂活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以此提升学生美术素养,为其在美术领域中发展筑基。

    作者简介:伍荣松(1962-),男,布依族,贵州省安顺市人,贵州省安顺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美术学,设计基础。

    基础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论文

    教育优先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观念。该怎样发展教育、发展什么样的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

    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要在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培育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和平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意识形态的斗争、中西文化的冲突、各个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特别是当前台湾的局势和香港的暴乱事件,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教育不力,国将不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关于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仍有所欠缺。道德体系、价值观念出现崩塌现象,这正是德育缺位结出的恶果。因此,重新审视教育中德育缺位问题,建构我们自己的社会价值体系,刻不容缓。

    首先,要切实把“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放在第一位,开设人文德育课程,而且要使之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地位等同,并纳入中、高考。

    其次,对德育科目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科学定位,规避德育工作中的“假、大、空”现象。德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立足于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回归根本,彰显人性的光辉,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修为。一切不从实际出发、空洞无物的思想说教和违背人性的道德传播,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最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建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家国情怀,是提升青少年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关键所在。

    重视学生人格的陶冶,是世界许多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手段。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本民族思想精神的独立性,是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根本保证。

    教育是一个庄重神圣而又特殊复杂的课题,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在当下,更在未来。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和产品、商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创新意识成为各行各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这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与任务,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育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传统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用陈旧的知识和僵化的形式,培养要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学生,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同时,“合作精神”将成为人们参与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必备品质。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各行各业、乃至整个社会形成了紧密联系、相互牵制的网络。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合作与交换的“网络式”发展,“竞争与合作”成为社会的矛盾性本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加强培养学生“在合作基础上竞争”的意识。

    另外,“自主学习”将成为未来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危机的出现成为一种常态。当危机来临时,只有用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和处理,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学习”便是化解危机的基本能力。

    传统教育中,学校和教师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使得很多学生离开老师后就无法正常学习,面对社会的变化和危机时无所适从。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课堂育人提升到课程育人,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回归教育的本真路径。

    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素养下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课程体系的系统合力。为此,福建省建瓯市东峰中学将活动课程、生活课程与学科课程紧密结合,致力于开展德育和教学合力育人大课程教学,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东峰中学“三六九”合力育人大课程

    三大课程范畴六大素养九式学科/主题/课程实施安排

    学科课程文化基础

    科学精神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按国家课程标准实施

    活动课程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感恩教育、劳动教育、研学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习惯教育、励志教育……不同年级活动课程主题不同

    生活课程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宿舍生活课程:早、中、晚生活课程

    課间生活课程:上、下、晚生活课程

    节假生活课程:周末、节日、寒暑假生活课程按年级进行

    德育课程为学生形成核心素养打下一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础。学校通过构建多彩的德育课程,把社会道德规范和校园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例如:新生入学培训,对学生的站姿、坐姿和行走列队训练,强化了学生的规矩意识;听说读写和预习能力训练,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技能,为课堂高效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每天晚自习期间的温馨小夜曲广播,向学生播放哲理小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既培养了学生的专注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励志熏陶;宿舍生活与节假生活的劳动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增强了爱国爱家的情感,养成了自立自强的品质;拓展课程与跑操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这些系统的生活课程和活动课程,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做人”的人生观,以及规矩意识、感恩社会的情感和积极进取、团队合作的精神。德育课程是学科课堂的基础,学科课程是德育课堂的升华。

    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还应具有更丰富、生动的内容与意义,成为学生既接受知识,又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的殿堂。2011年以来,经过不懈探索,东峰中学确立了“三环六元九式”新型常态化教学模式,为核心素养在课堂的落地提供了保障。

    “三环六元九式”课堂教学模式

    三环六元九式

    一环:“学”——学生自主预习

    二环:“议”——小组合作展示

    三环:“导”——教师引领指导①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学习动机

    ②展现学生阳光愉悦的课堂状态

    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

    ④打造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⑤训练学生大胆质疑的思维能力

    ⑥提升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素养是指教师从六元价值出发,与学科特色有机融合,制定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流程,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三环六元九式”课堂教学过程区别于传统教学,学生并非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基于自身原有的经验完成对知识的初步理解,在生生交流和师生互动的环节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在展示质疑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的认知。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建构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学生餐桌式地围坐、安静地自学、热烈地互动和教师有序地引导,是自主合作课堂最大的亮点。

    “三环六元九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初步实现了课堂育人功能的多元化。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能力的平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渗透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这种课堂模式中,独立思考、体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合作展示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和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了语言表达、书写展示能力和创新意识;交流质疑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能力和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知识的积累不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学习方法的探究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为国家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为学生的自身发展奠定基础。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未来的社会走向,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做出正确的研判和定位。只有基于核心素养,形成课程合力、社会合力,才能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较强学习能力、契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特别声明:本站仅提供咨询服务,需用户亲自向出版商投稿且无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

    服务热线:18078928157 客服微信:18078928157 客服QQ:1475317676

    特别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Copyright © 2019-2024 www.ufabiao.com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4016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