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8078928157
  • 首页
  • 教育
  • 医学
  • 经济
  • 法学
  • 文学
  • 管理学
  • 工程学
  • 计算机
  • 哲学
  • 环境经济学教学实践发展反思论文(共2篇)

    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 > 时间:2022-11-17 00:09阅读:148次

    导读:环境经济学如何写作?在生活当中总是会有很多人会因为种种原因像原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而论文写作这种方式就是当下很多人比较青睐的,本论文分类为经济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环境经济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探讨

    [摘要]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方法是适应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实践为基础,介绍非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案例教学过程,并结合对学生调查获得的反馈信息,总结当前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案例库建设、教学环节设计、课堂管理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为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02-0127-03

    案例教学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法学和工商管理等学科的教学中得到普遍的应用[1-2],并逐渐被应用在经济学教学中。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具有原理抽象、理论体系不统一、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有经验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3-7]。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将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作为专业课程。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前期没有设置经济类课程,很难用经济理论来分析资源环境问题。因此,根据专业背景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并對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以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对学生的调查反馈,总结提出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活动的对策建议,以丰富该课程教学实践经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内容安排

    本课程针对本科层次、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目前课程内容体系没有统一,国内外教材也各有特点。其中马中主编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8]、汤姆.蒂坦伯格和琳恩.刘易斯著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9]是使用较为广泛的、受到良好认可的国内外代表教材。马中版本的教材体系清晰,专门设有理论篇,对经济学相关理论有介绍,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因此,我们选取马中版本为课程统一教材,与蒂坦伯格版本互为补充。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方法、政策三部分,具体内容根据学时有所取舍。其中理论部分重点讲解微观经济学基础、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方法部分主要介绍环境经济评估的几种方法;政策部分着重介绍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理论、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各国实践。

    (二)案例选取安排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内容知识点多,涉及范围广,逻辑性差,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遵循环境知识与经济理论相结合以及本土化的原则,选取案例。例如:1.导论课中以“你周围或家乡资源环境状况如何?”“中国存在着什么样的资源环境问题?”等提问让学生发言,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普遍性,体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2.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加需要案例辅助教学,以流行的韩剧剧情“炸鸡和啤酒更配”来帮助学生理解互补品和替代品的含义,以“‘二孩’政策会对需求产生什么影响?”“土地价格上涨对房屋供给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深入理解需求供给理论和市场机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内容。3.对比分析“凤凰古城收费”和“鼓浪屿限客”事件,启发学生理解政府在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供给中的作用。4.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内容中,采用“亚马逊地区的森林采伐”案例,分析森林采伐的原因,并讨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5.以“雾霾的环境损失”为主题整理一些研究论文,分析环境价值评估具体方法应用的过程。6.在环境经济政策部分,通过“中国排污收费制度及展望”“碳交易”案例介绍最新的排污权交易实践进展。7.根据学生兴趣设立“石油价格”“低碳经济”“土地使用到期如何处理”等专题,与学生一起讨论我国资源环境的具体改革实践,拓宽教学内容。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总结评价也是案例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本课程所有案例资料都由教师搜集整理,内容包括社会事件、社会政策,且国内外均有涉及;以文字配合图片、图表的形式,使用多媒体PPT方式展示。案例教学过程基本依照案例展示—案例讨论—案例总结的顺序进行,并将案例分为大小两类,不同类型案例的教学安排有所差别。“小案例”与具体理论知识结合紧密,在讲授过程中穿插进行;“大案例”具有综合性,与几个知识点相联系,在每篇章结束后进行专题讨论。通常由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在学生不积极的情况下也可能点名发言;假如在发言过程中,出现学生之间观点相左的情况,会使用学生举手的方式了解全班的整体观点和立场,让学生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对于大的专题案例,会采取分组形式,学生课下准备课上发言。每次学生发言和小组案例讨论,教师都给予相应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在课程结束时,采用课程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这可以看作是一次综合案例分析。

    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评价

    为了获得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反馈意见,完善实践教学过程,我们在学期末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学评价、案例选取、案例呈现、学生意愿等方面。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6份,收回36份,有效率为100%。总体来看,案例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较好,达到预期目标。其中有94.4%的学生表示“比较喜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采取的案例教学模式,并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97.2%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式能够让自己保持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的选取方面,88.9%的学生认为教学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比较紧密;91.6%的学生认为教学案例对知识理解比较有帮助;97.2%的学生认为选取的案例比较有代表性。91.6%的学生认为选取的案例有时效性;对于案例的类型,学生的喜欢程度依次是“社会事件”“社会政策”“历史性”“图表”“国内”“国外”(见表1)。

    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方面,91.7%的学生认为教学案例呈现的时间长短比较合适;97.3%的学生比较喜欢参加案例讨论;94.5%的学生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质疑;83.4%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案例解释得比较清楚,比重相对较低。学生的“喜欢以什么方式呈现案例”的回答按选择人数由多到少排,依次是“PPT展示”“音频和视频”“学生参与展示”“教师主导”“黑板板书”。对于“喜欢以什么方式分析案例”的回答按选择人数由多到少排,依次是“互动辩论”“学生即席发言”“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定学生发言”“课后分析讨论”。学生课堂教学方式的意愿,选择较多的依次是“互动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上过经济学课程,调查表明这一比重为63.9%,而且学习过经济学课程和没有学习过的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评价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例如,学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一般以上为96%)高于没有学过的学生(92.3%),后者没有选择“十分满意”这一选项;对“教学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程度”“教学案例对知识理解有帮助吗?”以及“教学案例的代表性”,学过的学生的认可程度均高于没学过的学生。而对于“参与案例讨论的喜爱程度”和“教师对案例解释得清楚”两个问题,学过的学生其评价低于没有学过的学生。

    可见,学生喜欢相互交流的教学方法,且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掌握对于学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较大的帮助,在教学中应该照顾到那些没有经济学基础的学生,详细讲解经济学理论内容,帮助他们用经济学的眼光分析资源环境问题,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对案例讲解不够清晰,要求教师提高案例分析的条理性,注重案例总结。

    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改进措施

    基于任课教师的教学感受和学生的反馈意见,针对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开展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但在案例选择、案例呈现、师生互动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加强案例选择的代表性,进行本土化案例库建设

    案例资源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是要尽量弥补的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现在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中的履行费用法、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等经典的方法还没有针对性的案例。目前这些方法国外使用得多,但国内较少见到,需要进一步搜集整理。目前我们的想法是:1.以课程报告的形式要求学生选取学校周边的景物或景区,并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价值评估;2.结合专业特点,选取城市建设规划(公园建设、房屋拆迁等)实例,呈现环境价值评估在决策中的应用。同时针对没有经济学基础的学生,整理贴近生活的经济学案例,加强经济学思维训练。

    基于中国的改革实践,应加强案例库建设。国内《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材理论性强,但缺少案例和实践介绍,国外的教材虽然有案例和具体事例,但都是国外的实际[10],因此教学过程需要本土化,需要搜集符合中国实际的案例。这一点与学生倾向于社会事件和国内案例是一致的。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历来都很重视资源环境问题,从“两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到十九大报告中的“绿色发展”等理念的提出,有很多资源节约环境治理方面的实践和改革,这些都值得整理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案例背景和内容更有真实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认识分析问题。

    (二)丰富案例的呈现方式,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环节

    目前教学中的案例主要是通过PPT方式呈现,比较单一,而且学生反映字多图少,效果不佳,需要改进。因此,可以做如下调整。1.适当增加音频和视频形式的案例资料,并充分考虑案例时长和数量问题,对案例内容进行调整,展示精华,突出重点。2.努力利用“互联网+”思维,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例如,提前设置一个公众号,教师事先整理好案例在公众号发布,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案例內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3.教师可以提前预演案例分析讨论过程,对于问题衔接、话题引入都要做精心安排,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师生互动,加强教师对讨论环节的掌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调查显示,任课教师对案例讲解得不够清晰,这说明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轻教师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例如,进一步做好课前准备,提高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也要注意学生的课堂反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调整进度。

    案例教学需要师生良好互动。调查也显示,学生有很高的参与意愿,这种意愿需要教师的调动并对课堂有很好的掌控力。课程对象是理工科背景的学生,他们经常会跳出经济学思维,提出一些比较特别的观点,这时候要求教师在鼓励的同时进行合理引导。另外,如果鼓励学生进行辩论,如何控制讨论节奏,防止话题走偏而聚焦在案例上也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有时案例教学方法也会暴露一个缺点,即案例教学成为事例教学,由于教师和学生长期以来养成的思维定式,学生通常在围绕寻求事情的最佳答案来进行思考,从而影响教学效果[11]。因此,如何将学生关注点聚焦在案例上,又有多角度充分的讨论,需要教师更多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累积。

    第2篇: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反思与逻辑框架

    摘要: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环境恶化问题已受到全球的日益关注。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及可持续利用,加强渔业环境保护,呼唤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指导。该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本文在回顾其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梳理了其逻辑框架,指出这一框架应当包括绪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政策分析等逐步递进的四部分;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自然资源的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以及渔业生物经济模型应当成为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在构建这一学科的过程中,应当对稀缺性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资本观进行修正与拓展,加强既有政策之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逻辑框架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64-04

    一、引言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本国乃至全球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1]。解决渔业经济发展、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从自然科学与技术角度加以研究,而且需要从经济学角度加以探索。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就是以探索渔业资源与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和演进规律及其应用为使命的经济学科。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的发展尚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构建、发展及提升。笔者曾撰文对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论述[2],本文在其基础上,对该学科的演进路径进行回溯,对学科的基本框架进行梳理,供同仁商榷以共同推动该学科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及渔业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协和发展。

    二、学科发展的回溯与反思

    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既是渔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溯其由来,就不能不从渔业经济学的发展开始。渔业经济学之思想起源可以追溯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A.斯密甚至更早,而日本学者蜷川虎三1933出版的专著《水产经济学》是最早的渔业经济学专著。之后戈登·史葛(Gordon,H.Scott)在《渔业资源的最优利用经济方法》(1953)[3]及《共享资源经济理论:渔业》(1954)等论文中提出了生物经济平衡和最大经济产量(MaximumEconomicYield,MEY)的概念及其方法[4]。1961年日本学者冈本清造出版了《水产经济学》。之后,随着渔业经济的日益发展及全球渔业资源的逐步衰退,世界许多渔业国家相继将发展渔业的重点由增加捕捞强度转向渔业科学管理,渔业经济学的文献也快速增加。Н.Π.琴索联夫的《苏联渔业经济学》(1977)、李·安德森(Anderson,L.G.)(1977)的《渔业管理经济学》,洛根渥尔德与汉尼森合著的《渔业经济学》(1978)、近滕康男的《水产经济论》(1979),清光照夫、岩歧寿男著的《水产经济论》(1982)和大海厚宏、志村贤男等的《现代水产经济论》(1982)等都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著作[5]。然而不能不指出的是,虽然著作数量增加、对渔业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理论阐释逐步深入,但受生产力发展所限,直到目前为止,国外渔业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实质上是就是渔业资源经济学,主要研究人类对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配置问题。我国学者毕定邦[6]、胡笑波[7]等人曾经在系统梳理前任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分别于1990及1995年出版了《渔业经济学》教材。然而受计划经济时代学术背景的影响,这些教材在学术体系上与全球主流经济学有较大差别。其后国内出版的渔业经济学教材至今尚未能及时系统地整合国内外学术成果,形成能够有效阐释中国乃至全球渔业产业结构、区域布局、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及其背后隐藏的经济规律。概言之,从主体看,目前的渔业经济学总体来看仍然停留在以渔业资源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阶段,需要从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加以系统整理。

    在渔业经济学发展的同时,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衰退问题受到了全球关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应运而生,渔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受到了经济学家的重视。从全球范围来看,20世纪90年代起,捕捞、养殖及其相互之间、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经济研究成为了渔业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渔业资源经济研究与渔业环境经济研究逐步出现了交融趋势。

    概而言之,对于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而言,要真正建立起一门学科,尚需认真总结、梳理和回答如下这些主要问题: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基本概念有哪些?建立在这些基本概念与假设基础上有哪些基本理论?在这些基本理论指导下,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哪些特有研究方法?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哪些可以借鉴到本学科中?如何将渔业资源经济学与渔业环境经济学加以系统整合而形成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体系?如此等等。

    三、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逻辑架构

    就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架构而言,笔者认为其架构应当包括绪论、基本理論、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四个逐步递进的主要部分。对四个部分的基本构成,思考如下:

    1.绪论。在绪论部分,需要对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学科性质、本学科与渔业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渔业资源学、渔业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和说明。

    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部分,主要应当包括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回顾、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自然资源的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以及渔业生物经济模型等部分。其中,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它们既是经济学基础在本学科中的延展,同时也为本学科研究方法、尤其是渔业资源与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相关经济政策的设计及经济分析提供基础。

    (1)经济学基础理论回顾。经济学基础理论回顾部分既为本学科提供基础,又是本学科与经济学基本理论之间的链接。尽管本学科具有自身特色,但作为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进一步延展及应用,在构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时,首要的是界定本学科与经济学基本理论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后面各部分的分析提供基础。其中包括对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社会福利理论、GDP核算理论、财政、货币与贸易政策等知识的简要回顾。

    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在对经济学基本理论进行回顾时,作为经济学基础的延展,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必要对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经济学基本假设进行重新界定与认识。若资源无稀缺性,也就无需节约,无需研究其开发利用的成本与收益及有效利用与配置。这一点毋庸置疑。传统的渔业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可捕捞的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配置问题。其中主要讨论的是渔业生物资源的稀缺性,在对于水域与水生生态系统等环境资源,在传统渔业经济学中被看作是外生变量。因此,在构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时,应当对传统经济学的稀缺性假设作一定的延展,这种稀缺不仅是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产生的相对稀缺,而是取决于渔业生物资源、渔业环境资源更新能力而产生的绝对稀缺,这种稀缺资源是这一耦合系统中的内生变量。

    (2)外部性理论。所谓的外部性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生产者或消费者等经济主体在自己的经济行为中产生了一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这种有利影响所带来的利益并未被产生这一行为的经济主体自己所获得,或这种不利的影响所造成的损失并未由产生这一行为的经济主体自身所承担。外部性理论之所以应当被纳入到该学科基本理论之范畴,是因为人类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各种行为不仅会通过对渔业资源的作用而产生外部性,而且还会对水域环境造成外部性。可以说,渔业生产、水产品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外部性随处可见。如何纠正外部性带来的资源扭曲性配置,在保护好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尽量提高人类福利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必须探讨的问题,这一问题将贯穿于学科发展的始终。没有外部性理论的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构建起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3)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的界定与物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有关。所谓非竞争性指的是某人对一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妨碍他人同时享用该物品,也不会减少他人消费该物品的数量和质量。非排他性则指的是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其消费行为埋单的人排除在消费该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虽然在技术上可以排他,但排他成本很高而导致经济上不可行。如果一种物品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则说这种物品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物品可能具备非竞争性但不具备非排他性,或者反之,此二者均被归入混合物品,而一些物品同时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称为私人物品。

    (4)产权理论。产权是一束界定所有者权利、特权以及使用资源的限制的权利[8]。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渔业资源的产权界定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绩效会有所差异。冰岛、新西兰等渔业管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是否以产权理论为基础进行相关政策的设计、推进政策执行直接影响渔业资源保护之绩效[9]。要研究渔业资源及其相关的环境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就必须以产权理论为指导来进行制度设计、绩效评估。因此产权理论应当成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石。

    (5)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指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渔业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它具有与日俱增的稀缺性。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人类必须平衡当代人与子孙后代的权益,必须实现此类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此,需要探讨渔业资源贴现率高低、产权配置以及资源生物特性、环境特性等对资源跨期配置、动态最优的影响及实现动态最优利用的机制与路径。这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托。

    (6)自然资本理论。所谓的自然资本,又称生态资本。“是存在于自然界,可用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自然资产。包括四个方面:(1)传统的自然自然资源;(2)环境消纳并转化废弃物的能力;(环境的自净能力);(3)自然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4)生命支持系统。”[10]。

    显然,渔业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可以且应当被纳入到自然资本的范畴。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类仅将其当作财富的来源(即資源)而未将其作为自然资本。何以做出这一论断?理由如下: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所谓的资本,指的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无论是何种资本,追求超出其自身价值之外的增量部分是始终是投入此类资源的目的所在。如果将渔业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作为自然资本,就应当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考虑如何实现其存量的补偿及增殖。然而,无论是全球而言还是在国内,渔业生物资源被过度开发、渔业水域环境被污染比比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因为在理论方面自然资本观的缺失导致了渔业生物及环境资源的扭曲性开发与不当配置,人们只考虑其开发,不考虑其增殖;即便考虑,也重前者而轻后者。

    (7)渔业生物经济模型。渔业生物经济模型是渔业资源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不仅在指导渔业资源有效利用与开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相关政策设计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资源与环境环境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之间重要区别之处。从演化进程而言,这一部分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研究相对深入的部分,在整个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特别声明:本站仅提供咨询服务,需用户亲自向出版商投稿且无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

    服务热线:18078928157 客服微信:18078928157 客服QQ:1475317676

    特别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Copyright © 2019-2024 www.ufabiao.com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4016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