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国文学史》教学效果论文(共2篇)
导读:中国文学史对于现在的很多学者来说,基本上都应该需要撰写论文的吧,但是想要写好一篇优秀的论文,也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本论文分类为中国文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中国文学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试探提高《中国文学史》教学效果
摘要:《中国文学史》课程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课程,它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读写与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讨论了提高中国文学史教学效果的策略,以供诸位参考。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教学效果策略
《中国文学史》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运用辩证法独立阅读、分析及评价中国文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欣赏能力与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与审美素质。但从当前高校《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情况来看,实际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如学生对文学史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文化与审美素质参差不齐,文学阅读欣赏能力与写作能力退化,不具有较强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等。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中国文学史》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学情境激趣
《中国文学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及阅读兴趣。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学生注重技能证书的考取及学分的获得,并将其余的大多时间花费在娱乐活动及网络上,对学生来说,文学作品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二,教师对文学史、文学作品的阐释方法较为单一,重视对作品创作背景、思想内涵及作品艺术特征的机械性讲解,而并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导入教学[1]。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学阅读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与审美素质的形成。大量研究与教学实践证明,情境创设法对激发学生学习、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有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可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入教学,一方面,提高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诗经》写爱情,至于爱情,它讲述了距离爱情最近的鸟,也讲述了距离爱情最近的草,而这首诗你们都曾学过。以“爱情”及学生学过的诗引入教学,可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对《诗经》的讨论兴趣。
二、加强师生互动
从当前高校《中国文学史》教学情况来看,教师与学生间缺少良性互动。由于教学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再加上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大多教师授课时,往往采用“讲授法”,只重视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基础知识,文学辉煌成就和基础发展线索、代表作家、重要作品思想及艺术价值等内容的讲解,而忽略与学生的互动。因此,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学生不能充分融入课堂。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当注重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学游戏作为一种交互式教学模式,对加强师生互动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教学游戏。例如:2019年4月份,我在“大禹治水”,“离骚”和“阿Q正传”教学中,给学生安排了表演作品里的角色,他们准备得很充分,并利用桌椅、讲台、投影仪等课堂工具和自己的各种服装表演得很热情。从此以后,他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都会积极思考并主动讨论能不能用这部作品里的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及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优点的机会。学生为了能表达最好的自己,基本都会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从而投入到文学作品的学习当中[2]。
三、渗透爱国教育
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整体分析,我们可知,大多作品都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爱国情怀,如屈原《离骚》、辛弃疾《九议》、岳飞《满江红》、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一多《红烛》、老舍《四世同堂》、鲁迅《药》和莫言《蛙》等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重点置于对文学知识的讲解与及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上,并未给予作品所表现的爱国情怀过多的关注,没有真正发挥出文学作品的功能与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借助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学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理解。例如,在《离骚》教学中,以爱国为主题、以各路名家对屈原的评价为主要内容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对屈原的人物形象、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离骚》中表现的爱国情怀进行分析,同时,向学生介绍《离骚》的当代价值,让学生将古代人的爱国情怀与现代人的爱国情怀进行对比,逐渐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强化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是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會忽略的教学环节,它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提升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采用句段仿写、想象描写、留白拓展等多元化的训练方式强化写作训练,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有效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例如,茅盾在《子夜》中,应用了逐步皴染的方法重笔描写了吴荪甫的人物性格,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剖析其人物性格,再在学生了解逐步皴染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描写人物性格的重要句段进行仿写,然后让学生对文本中的其他人物进行想象描写,最后对学生的写作情况做形成性评价。
结语
综上所述,要有效提高《中国文学史》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同时,组织交互式的教学游戏活动,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融入度,借助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渗透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建立学生的爱国意识。以多元化的方式强化写作训练,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有效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从而达到《中国文学史》的教学目的。
作者简介阿曼古丽·衣明(1982.1—)女,维吾尔族,文学博士,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
第2篇:郑振铎在文学统一观下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摘要:在郑振铎的文学史研究中,世界性的视角一直是其不断探索并取得旁人所不及的成就的重要因素。他提出的“文学统一观”是以整体性的思路研究中国文学的一种尝试,在他所著的《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得到实践,在文学统一观的观照下,郑振铎把中国文学放到世界文学的参照系中进行研究,借以重估中国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同时揭示中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外来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郑振铎;文学统一观;文学史研究
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潮流产生的深远影响中,“介绍西方思想并重估传统文化”(1)是其中一个显著的事件,接受了西方学术思想和文学观念的知识分子,把这种思想延伸到文学领域,介绍西方文学原理,借用西方的文学知识去研究中国文学,成为新式知识分子共同的探索。
一、文学统一观
郑振铎1917年就读于北京铁路学校,接受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1921年,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该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1923年起,郑振铎担任《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的主编,并负责“文学研究会丛书”的编辑。在郑振铎主编期间,《小说月报》呈现出学术气氛浓厚的风格,不仅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方面更加系统完整,内容范围涉及世界文学经典作品的翻译、国外文学流派、国别的文学史的介绍,文学理论的研究,并不断地推出外国文学研究专号,这些举措在当时曾引起过很大的关注。
在研究中国旧文学方面,郑振铎也做了很多工作,不仅在《小说月报》上新设了研究中国文学的专栏,增加了研究中国文学的文章比例,还组织刊发关于“整理国故”谈论专题,组织了“中国文学研究”专号,在当时引起了国学研究的热潮。
郑振铎在刊物的编辑方针上秉持着“整理中国旧文学”与“研究介绍世界文学”同等重要的原则,在个人的研究重点上也逐渐地转到中国文学上来。在系统深入研究过世界文学的过程中,郑振铎在研究中国文学时,很自觉地引入了西方的文学观念和治学理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文学统一观”。
早在1921年时,郑振铎就已经提出了文学是超越时间、地域、人种的存在,是人类最高精神联锁的看法,到了1922年8月,他在论文《文学的统一观》中,详细地论述了文学是统一的,是一个整体的观念。无论是小到研究一个人的文学,文学的一个问题、一种思想,还是大到研究文学中的一种运动、一个时代的文学,都不能割裂地研究问题的本身,而应该“以文学为一个整体,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通时与地与人与种类一以贯之,而作彻底的研究”。(2)郑振铎提出的文学的统一观并不是一种比较文学的片段性研究,它所提倡的是综合文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一种统一的、整体性的研究。
在文学的统一观的指导下,郑振铎笔下的《文学大纲》和《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现了一些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中从未出现过的图景。
二、文学统一观下的《文学大纲》
盡管郑振铎认为文学是“超于时与地与人”的存在,是人类最高精神的联锁,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距离,互不相通,互不了解,“不惟无所与,而且也无所取”(3)。研究中国文学却不知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和地位是不足的,中国文学应该放在世界文学的坐标系上去进行研究,而最有效的操作手段是将中国文学完全纳入现代的时间纪年方式,使中国文学与其他国家的文学处于同一时间轴上进行研究,如此,在一部世界文学史中,既可兼顾国别文学史在纵向联系上的连贯性,也可顾及横向联系上的比较,以现代的时间纪年方式,把国别文学贯穿起来,中国文学成为与其他国家文学并存于世界文学中的一部分,中国文学的发展被放到了世界文学的坐标系中,于是,我们发现:“《诗经》在孔子、孟子时代的前后,对于一般政治家、文人等等,即已有如《旧约》《新约》及荷马的两大史诗之对于基督教徒与希腊作家一样的莫大的威权。”(4)这些的认知是我们之前从未有过的,自清末以来,中国在外交中屡屡遭受打击,民族自尊屡屡受挫,在郑振铎的文学的统一观的理论下,文学既无国界也无古今界,判断文学价值的标准只是,“这是不是最好的,这是不是我们所最被感动的,是不是我们所最喜悦的”(5)。这个标准使人们看到中国文学中最好的作品和其他国家最好的作品一样都有可以使人感动的力量。2000余年前的《诗经》、18世纪的《红楼梦》、陶渊明的诗如同希腊的戏曲,狄更司、莎克莱的小说,亚摩客耶的诗一样可以超越时间,为后世的人所了解、感动。这些结论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即使放到世界文学之林里,也可以与其他国家最优秀的作品一样占有一定的地位,一样有让世界上其他一部分人产生与我们产生一样情绪的力量,一样有让人了解、让人感动的力量。
同时,郑振铎借用西方的文学分类标准,堂而皇之地把小说、戏曲这类在传统文学中被视为不入流的鄙俗小道的文体纳入了中国文学史的叙述范围,从其篇幅安排上看,其比例甚至占到了中国文学的二分之一。
三、文学统一观下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在文学统一观的引导下,在写作中国文学史时,郑振铎格外重视中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认为外来文学,尤其是印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印度文学的影响,那么中国文学恐怕难以产生像小说、戏曲、弹词等各种文体,印度文学使中国文学有了不断创新的活力。外国文学的输入,是本国文学改革与进展的重要诱因。这种重视直接影响了郑振铎对中国文学史的分期处理。
在编写中国文学史时,分期问题是写作者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早期的中国文学史写作者大多会采用依王朝的更替来划分文学史段落的做法,如张之纯1915年初版的《中国文学史》等,这种按断代写文学史的做法的确有其合理性和便利性,因为这样可以把文学史的断代与中国历史的习惯分期对应起来,文学史本就是历史(尤其是文化史)的一部分,这种做法与文学史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位置也是相称的。
中国文学史这种著述体裁最早经由日本人传入中国,日本人写作的几部中国文学史对早期的中国文学史写作者影响最大,有几种早期的中国文学史就参照了日本人的分期方法,把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大时期。古代的,通常到前秦为止。中世纪的,则从两汉到隋代。近代的,则从唐代到清末。曾毅1915年初版的《中国文学史》和谢无量在1918年初版的《中国大文学史》等就采用了这种分期手法,这一种分法相比前一种分法向前走了一步,主要体现在开始关注到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或过程。
五四运动后,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既强调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性又关注每一种“文体”的发展特殊性的中国文学史,其中的代表就是胡适的《白话文学史》、陆侃如的《中国诗史》。(6)
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并没有采用当时大多数写作者所选用的做法,他认为这些分法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了叙述方便,不顾文学自身发展的连贯性,生生割裂文学自身的完整性。他依据中国文学史上自然进展的趋势,分为古代、中世及近代三期。
依照他的标准,古代文学,指的是中国西晋以前的本土的文学,这个时代的文学有两个特点:一是纯然为未受有外来影响的本土文学,二是纯然为诗和散文的时代,像小说和戏曲的重要的文体,在这时代里,尚未产生。
中世纪文学,开始于晋的南渡而终止于明正德时代,其历程共1200余年(公元317—1521年),郑振铎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一段的文学的过程是“最为伟大,最为繁赜的”。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在外来文学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俗文学的新文体,比如变文、戏文、小说等。
近代文学,开始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而终止于五四运动之前,1919年,其年代凡380余年,“这四个世纪里,我们的文学,又都是本土的伟大创作,而不受什么外来影响的”(7)帮助了。
這种分期分段法相比于当时的大多数中国文学史有其先进的一面,即比较充分地观照到文学史本身的特殊性,注意到外来文学影响。
-
随机阅读
- 1新媒体营销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
-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新闻学概论》
- 3提高《中国文学史》教学效果论文
- 4新媒体下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论文
- 5适应乡村文化传播的传播学教学模
- 6传播学术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论文
- 7儿童文学赏析类课程在少儿英语师
- 8新媒体传播中相声与脱口秀的文化
- 9智媒时代新闻学与传播学关系再反
- 10中国新文学批评的来路与去处论文
服务热线:18078928157 客服微信:18078928157 客服QQ:1475317676
特别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