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论文(共2篇)
导读:中国文学名著论文应该如何撰写?想必对于现在第一次写作论文的作者来说,应该都是不清楚如何写作的吧,而且不同类型的论文,也都是会有不同要求,本论文分类为中国文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中国文学名著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艺术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满足人们对电影作品的需求,人们开始将文学名著进行影视化改编,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现象。进行影视改编是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方式。新时期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以文学原著为基础,从题材的内容、艺术的结构变化、影视中角色形象的塑造等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创新,用影视的方式传播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名著。现如今,电影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者依靠文学著作为母版,结合自己对文学的了解和掌握,将文学作品以影响的形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电影;影视改编
电影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最早始于电影的诞生。近百年来,历史悠久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学作品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艺术的兴起,视听艺术在社会中开始流行起来,后来逐渐超过了文学艺术而成为了文化的主流。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向大众传媒艺术转移,带领我们进入了一种泛文学时代[1]。
1.文学名著与电影艺术的联系
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是与文学相伴共生的,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不仅包括文学原著自身的审美价值或社会意义,还包括电影改编本身所提供的不同审美趣味与社会意蕴,是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对原著的重新解读,从中反映出改编时代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电影改编不仅是文學与时代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文学作品在新时期的一种体现方式。
文学作品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电影改编提供庞大的素材,早在几十年前,人们就开始尝试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我国电影艺术家夏衍将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以及鲁迅的《祝福》改编成电影,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电影作品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都带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名著的地位越高,就越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生命体征,人们会尽最大努力忠于原著,呈现原著的精神底蕴和人文内涵。影视创作者对现当代文学名著的改编不仅仅是简单的将文学语言转化成视听语言呈现于荧屏之上,他必须要以改编为桥梁,揉合自身的知识体系,立足当下的历史语境,时代的审美风尚和观众的接受要求对文学原作进行艺术再创作,对现当代文学名著的意蕴精髓进行创造性地演绎诠释[2]。
2.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大众传媒艺术越来越多元化,广告、摄影、网络、电视、电影等在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重要角色。在快节奏和高要求的生活步调下,传统的纸质作品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更愿意观看五彩斑斓的影视图像。视觉文化中的画面和影像,能够用一种直观的形象让消费者赏心悦目,这正是文学作品所不能体现出来的,同时也迎合了消费时代的享乐主义文化。研究表明,视听是人类先于语言的感官经验,因此人类对视听享受的追求是先天本能的,人类为了满足本能视听感官的快感而追随充斥着画面影像的视觉文化是理所当然的[3]。
文学名著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是能够在不同时代产生不同效果的开放的、多义性历史文本。它们能在广阔的历史时期接受大众的检验,并保持活力,本身就说明了文学名著的丰富的文化蕴涵。随着历史的变迁,影视改编的传播速度渐渐快于阅读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影视改编更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通过影视作品,更能形象地将文学作品的意义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将现当代文学名著进行影视改编,能够更好地宣扬和传播文学作品。
3.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特点分析
现当代文学名著与影视作品改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具有“互文性”,因为它们都是对往事的回忆。人类经常处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作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艺术创作也经常伴随着人类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无论是现当代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作品,还是同一题材在不同时期改编的影视作品,在相互关联的互文情况下,都会激发创作者不同程度的改编和创新,赋予影视作品不同的灵魂。
在选择现当代文学名著作为电影改编的母本时,改编者通常会在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与文学原著形成互文,采用同一个文学作品作为母版创作的不同作品之间也会形成互文关系。在观看改编作品的时候,观众就会情不自禁地将这一个作品与文学原著作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体会创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
文学名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体现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对名著进行影视改编,需要创作者将自己融入到那个历史时代背景中,深刻体会名著所表达的精神世界,以这些感悟为出发点进行影视创作。任何一次影视作品的改编和翻拍,都是创作者对原著的一种体会和感悟。创作者以当代人的历史评价为参照,在体现时代精神的情况下,借助历史情境来表现当代人的精神。
在现当代的文学环境中,改编是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主要的互文方式。我们通过对文学著作进行影视改编,通过创作者对文学的理解,将文学作品用直观而逼真的影像在银幕上表现出来,吸引关注观看,引发读者的思考,从侧面反映当代人的心声。由于电影与文学两种艺术的本体性差异,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受众等因素的制约,电影改编在扩大文学原著传播空间的同时,不但展现了原著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而且表现了不同语境下不同的选择与接受标准[5]。
4.结语
从人类历史来看,图像和影像一直是人类最简单、最直接,同时也是最早的认识和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而文字的出现只是人类上百万年演化历史中近五千年的事情,阅读文字、尤其是阅读印刷在书籍上文字的历史也只有几千年。在现代社会,影像凭借其让人惊艳的画面,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取代了文学的文化中心地位。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我们要学会引导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合理发展,在满足人们对影视的需求的同时,守住我国珍贵的文学作品。
第2篇:谈如何让学生爱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中肯地说,绝大部分孩子爱书、爱阅读。打开他们的书包,你会发现,科幻、武侠、侦探、悬疑、穿越等书应有尽有,书目之繁多可以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今天的孩子不缺书,这些紧张刺激的网络小说,满足着他们的猎奇心理,他们被这种铺天盖地的文化快餐包裹着。眼看着孩子们在最好的读书时期,与一些经典著作擦肩而过,实在可惜。那么,如何让这群在高效与浮躁世界里长大的孩子静下心来,感受手捧一本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喜悦和感动呢?
利用经典人物,开启古典名著阅读之窗
名著中,人物形象众多,抓住其中一个,以此为线,深入经典著作,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西游记》中,唐僧是个被孩子们忽视的角色,抓住这个人物,可带着孩子打开《西游记》阅读的一扇窗。名著分享课上,我让大家评价唐僧这一角色,孩子们印象中的唐僧,基本是在困难面前懦弱无能,并且是非不分、听信谗言,在抉择面前优柔寡断。看着孩子们对唐僧印象一边倒,我笑着提出个问题:“唐僧作为取经路上的领导,真的如此不堪吗?以观音菩萨的睿智,又怎会选择一无是处的唐僧作为取经四人组的领头人呢?”之后,我让孩子们带着问题从书中寻求答案。第二天再让学生谈谈对唐僧的印象,答案就五花八门了。有孩子说,取经路上,唐僧是最坚定的那一个。做女儿国国王,做天竺国驸马,他不曾心动,坚决抵御了诱惑;有孩子说,唐僧不乏儒雅才情,取经路上常望月感怀,迎风流泪;有孩子说,唐僧形象与旧知识分子相似,自私自利,却又附庸风雅,才华翩翩,遇到困难却又立马瘫软。
让古典名著成为班级活动的主角
高年级课本中,录入了不少名著片段,若仅利用课堂40分钟,通过不长的片段让学生走进经典名著,所获不多。因此,我们可利用班隊活动时间,让古典名著成为活动的主角。例如,面对《草船借箭》《将相和》《武松打虎》等片段,我让学生改编成剧本,再分组排练课本剧。从剧本编写到角色演绎,孩子们像蜜蜂吸取花蜜般,一头扎进原著中,揣摩人物内心,明晰人物关系。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都专注于这一件事,当他们把人物活灵活现地搬上舞台之时,我在一旁偷笑,原著被他们翻皱了,故事被他们吃透了,经典已在他们心里扎下了根。另外,还可开展每日名著分享活动。当学生眉飞色舞地讲述这些故事时,当孩子为一个人物定位争得面红耳赤之时,我知道,不知不觉中,名著中的喜怒哀乐已和孩子们绑在了一起,其精华已化作他们思想中的一部分。他们在被古典名著吸引着,在慢慢走近国粹,走进那绮丽斑斓的世界中。
文本、影视同步阅读
因为是经典,所以很多名著被搬上了荧屏。虽说影视限制了想象的空间,但也为学生走进古典名著打开了一扇门。不少名著文字难懂,使得很多孩子止步不前。影视则不同,有声有色有画面,又直观又形象。我们可利用这点,让影视为孩子阅读古典名著服务。例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王熙凤的出场段落: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如此拗口的文字,学生读顺尚且困难,难以透过文字去想象此番打扮的王熙凤是何等的奢华,很难去感受她在贾府显赫的地位和咄咄逼人的性格特征,更难理解人物的圆滑世故。这个时候,学生可以边读这一章节,边收看电视剧《林黛玉进贾府》,立马对人物的见风使舵、阿谀奉迎等性格特点有了直观的认识。读文本和看电视剧同步,学生不仅认识了人物性格,还发现影视虽直观可感,却远不如文本含蓄隽永,从此便尝试带着鉴赏的眼光去接受古典名著。用这种方式叩响古典文学名著神圣的大门,把直观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文学的琼浆便慢慢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他们在阅读古典名著的路上便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愉悦。
让名著无处不在
营造一种氛围,让名著无处不在。首先,让名著充斥于孩子的作业中。高年级作业里必须读古典名著,读完后,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可以录制说书视频。接下来,孩子的书包中要有名著,图书角中要有名著。下课了,教师和孩子聊名著。家中,沙发上、枕头边、饭桌旁都可有名著。礼物从玩具变成文学作品,去图书馆成了必修课。当名著把孩子生活塞得满满的时候,它自成了一道屏障,把那些网络小说隔离再隔离。渐渐地,学生因为要完成作业读第一本,继而第二本,然后义无反顾扎进古典名著的海洋中。就这样,那方正的汉字充满着奇妙书香,引领着孩子在阅读的世界中徜徉、嬉戏;就这样,被古典名著滋养的快乐充斥着孩子的童年生活,伙伴之间分享的是名著,争执的是名著,他们的生命已和祖国厚重的文化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至此,他们开始知“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开始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在考场上自如应对的学子,也能读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和脱俗,也感受着“芳草连天,长亭古道,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离别惆怅、韶华易逝。就这样,不老的古典文学名著,激荡着华夏文明澎湃的血液,穿越千古,向孩子们缓缓走来。
-
随机阅读
- 1儿童文学赏析类课程在少儿英语师
- 2传播学术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论文
- 3提高《中国文学史》教学效果论文
- 4新媒体传播中相声与脱口秀的文化
- 5智媒时代新闻学与传播学关系再反
- 6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新闻学概论》
- 7中国新文学批评的来路与去处论文
- 8新媒体下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论文
- 9新媒体营销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
- 10适应乡村文化传播的传播学教学模
服务热线:18078928157 客服微信:18078928157 客服QQ:1475317676
特别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