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士工作适应障碍投诉的分析论文(共2篇)
导读:儿科护士论文应该怎么写?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总是会有很多人都需要撰写论文的,不管是为了评定职称还是做什么别的用途,写作论文也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本论文分类为儿科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儿科护士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儿科护士易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投诉的分析
摘要:随着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和普及,人们上医院就医的次数不断增加,加上人们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的增强。从去年初本院迁址起,我院儿科遭受投诉的次数明显增加,患儿家属遇上不合自己意愿的事就投诉,讨要说法,甚至要求减免费用、经济赔偿、书面道歉等。
关键词:就医;儿科;投诉
一、儿科与其他科室区别:
儿科的服务对象与一般科室不同,接受的患者均为婴幼儿。
沟通方面。由于患儿年幼,无法进行全面完善的表述,沟通靠家长转述,容易受家长主观因素诱导,此外,大多父母需在工作日上班,陪护多为爷爷奶奶,我院目前抵触无锡市锡山区,大多数老年人只会方言,对于病情治疗方案及病情宣教,可能存在曲解、歧义。
患儿的自我保护方面。儿童对危险意识较成人较差。医院活动范围较小,基本全天在床上活动,儿童耐心差、好动,家属做不到一眼不离的陪护患儿,容易发生滑倒、坠床等情况。
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的认可和评价方面。独生子女在我国占有重要比例,这部分患儿往往是一个大家庭的核心人物,家属对患儿情深心切,迫切希望及时康复。因此,在住院期间一旦出现不良事件,很容易激起医患纠纷家属、监护人对医护人员的不满。
二、儿科护士工作难度:
治疗操作方面。患儿理解能力差,无法进行高效沟通,对环境和医护人员陌生感易引起的紧张,操作不肯配合;患儿年幼,容易哭闹和挣扎,其本身血管条件差,穿刺难度高,部分家属在一旁对护理操作提出非专业的要求和指点,护士相对压力大,更容易造成失误。
患儿疼痛表现效果方面。小孩恐惧穿刺治疗等治疗方式带来的疼痛感、束缚感,会抵触医护人员,容易哭闹,造成家长情绪紧张,容易出现不理智行为——投诉、辱骂、动手,不欢而散后要求转院。
患儿治疗过程中家属介入方面。患儿年幼,家属重视度高,对疾病的不了解,凭借经验主义,遇到不同的治疗方式时,对诊疗及护理的信任度低,常常怀疑治疗和操作的正确性,对于疾病发展过程或治疗用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副作用等,家属不予以理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长会通过相互交流或网络搜索,与自己家孩子的情况进行比较,实际过程中可能存在偏差。
三、治疗效果方面:
第一,患儿年幼,免疫力未发育完善,对于病毒抵抗力低下,同时也对一些药物的反应也不耐受。为防止过度用药或造成抗药性,医生的治疗方案出于安全起见,相对成人治疗更为保守,对患儿自身免疫系统的完善更为有利。从表象来看,治疗效果不是那么立竿见影,部分家长对此不能理解。
第二,患儿容易交叉感染。成人生病遵医嘱多休息,儿童喜欢玩耍,家长对其哭闹行为容易妥协,同一科室的患儿一起玩耍交叉感染。此外,目前一些学龄儿童学业重,他们当天治疗完毕仍做作业到很晚,不利于恢复,或者第二天依旧前往学校上课,儿童对于交叉感染的危害性不知晓,平时手卫生可能不到位,容易在校园里发生交叉感染。交叉感染后造成治疗周期变长,家长心急如焚,不明原因,认为医疗效果差,造成投诉、辱骂、动手等情况。
第三,多数患儿父母白天在上班,由爷爷奶奶陪护,对于孩子病情基本不知晓,但对于自家孩子病情又比较重视,可由于第三者转述会出现偏差,父母工作一天后的情绪积压,容易在此时暴发。还有,部分家庭经济情况一般,且未参加医保,需要全部自费,住院金额较大都为情绪的爆发做了铺垫。
四、小结:
儿科容易被投诉的原因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1、患儿家属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2、儿科素称“哑科”,面对的是焦虑烦躁、对孩子疼爱有加的父母,其本身对治疗过程的不了解,一味从网上或成人的经验来对比;3、我院儿科护士平均年龄较小,外地户籍占比较大,对方言的不熟导致与家属沟通时只能使用普通话,沟通的障碍易使病人及家属产生投诉心理。
主观方面:1、科内较多护士尚未生育,没当过母亲,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及行为不是很了解,沟通技巧不纯熟,家属对护士的表达不认可;2、个别护士性格原因,在治疗过程中没和患者多多交流,缓解患儿及家属紧张的情绪,如在为患儿做静脉穿刺时,护理人员给患儿和家属的答疑时语气生硬,甚至面无表情。当静脉穿刺首次甚至多次失败时,护士在思考對策的同时,还要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安抚工作,而不是对家属推脱责怪患儿自身血管条件或者不配合。
五、建议:
作为儿科护士,第一,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护理操作技术。第二,儿科医护人员都应与家长积极沟通,要多多理解患儿及家属的心情,要会做,更要会说,将治疗过程透明化,让患儿及家属都了解病情和治疗过程。第三,医护人员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理人员应熟知本院相关规定,增强法制观念,积极参加医护纠纷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培训,了解日常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性法律问题,切实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医院应尊重儿相较其他科室容易被投诉的客观事实,在处罚措施上应适当区别对待,调查取证应公平合理,照顾儿科医护人员的情绪。另外可以在病区增加宣传手册,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儿科的特殊性。
第2篇:儿科护士工作适应障碍分析与介入策略研究
【摘要】目的:对儿科护士的工作适应障碍进行分析,研究介入策略,为护士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取医院儿科的10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工作适应障碍干预介入,采用工作适应障碍量表评价、观察儿科护士干预前后的工作适应障碍变化情况。结果:对100名儿科护士进行工作适应障碍干预介入之前,其工作适应障碍量表的评分为(22.53±3.59)分,对其实施工作适应障碍干预介入之后,量表评分大幅度下降,低至(11.26±1.82)分,前后量表得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共情能力、职业认同以及个人规划,均可能会引起儿科护士出现工作适应障碍,这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可能影响到患儿的病情治疗与健康、安全。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并切实做好对儿科护士的工作适应障碍干预工作,改善和消除儿科护士的工作适应障碍,从而确保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保障患儿治疗与健康、安全。
【关键词】儿科护士;工作适应障碍;干预介入
【中图分类号】R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216-01
工作适应障碍,主要指的是因为工作及其相关原因,而引起的一系列情绪、生理反应,这会对正常的工作开展带来非常不良的影响,失去积极的工作动机[1]。护理工作本身就较为特殊,关系着患儿的治疗与健康、安全,而且儿科护理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更为的复杂、多变,这就使得儿科护士更為容易出现工作适应障碍,对此我们必须要引起高度的关注与重视,科学的对儿科护士工作适应障碍进行干预介入,这样才能更加有力的保障患儿治疗与健康、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研究的起止时间为2019年1月到2019年3月,研究对象为医院儿科选取的100名儿科护士,其中男10名,女90名,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49岁,平均(34.58±2.54)岁,参加工作最短时间6个月,最长时间26年,平均(12.53±2.56)年,所有护士均为护理专业毕业出身。
1.2方法
1.2.1改善儿科工作的环境、条件
儿科护理工作所面临的压力确实是非常大的,既需要处理好与患儿、家属之间的关系,更需要进行大量实际的护理操作。为此,一方面是应当合理的调整班次,确保所有的护士在工作当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思想、精神、心理以及体能恢复,另一方面是要改善儿科的环境、条件,如丰富儿科环境的配色与装饰,减少以往医院环境的“冰冷”感,这不论是对于患儿来说,还是对于护士来说都是有益的,可以让所有人都感到身心上的放松。
1.2.2营造良好的科室人际关系氛围
除了专业上、工作上的沟通之外,定期组织开展一些科室人员互动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联系,使所有的护士都可以在科室当中寻找到归属感,相互之间信任、帮助、学习。
1.2.3增强护士的共情能力
儿科护理工作面对的护理对象都是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面对治疗和护理工作,可能发生哭闹、扭打、拒不配合等一系列的情况,还有就是患儿的家属往往非常的急切和担忧,这就会给儿科护理工作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对此,应重点培养和增强护士的共情能力,使其能够尝试站在患儿及其家属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体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进而对其表现出真正的理解,在护理工作当中尽可能多的予以迁就,并以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与否,作为评价自身工作的关键指标[2]。
1.2.4强化护士的职业认同、帮助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对儿科护士进行职业认同教育,使其可以从更高的层次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并对自身工作产生一种荣誉感、责任感,真正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自身工作,坚定为患儿健康、安全服务的理想和信念。同时帮助他们做好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让他们找到自身职业奋斗的目标,强化他们的工作动机。
1.3观察指标
干预前和干预介入3个月后,分别对儿科护士进行工作适应障碍量表评分,具体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中的工作适应障碍量表,该表一共包括了37个具体条目,每个条目的答案均为两个选项,一个是“是”,一个是“否”,其中8个条目肯定答案得0分,否定答案得1分,另29个条目肯定答案得1分,否定答案得0分。总分最低0分,最高37分,得分越高,表示工作适应障碍情况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过程当中对数据的统计学处理以SPSS18.0作为主要的工具,以t进行计量资料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100名儿科护士进行工作适应障碍干预介入之前,其工作适应障碍量表的评分为(22.53±3.59)分,对其实施工作适应障碍干预介入之后,量表评分大幅度下降,低至(11.26±1.82)分,前后量表得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参表1)。
3讨论
工作适应障碍会引起人产生一系列的身、心反应,导致人失去积极的工作动机,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的开展,在一些性质较为特殊和重要的工作当中,工作适应障碍一旦出现,就可能会致使严重的后果发生,因此我们必须要快速、有效的对其进行干预[3]。
医院儿科的工作压力相当大,而且环境、条件相对来说更加的复杂,患儿的固执、哭闹、扭打、不配合,以及家属的过于担忧、不理解等等,都非常容易导致儿科护士出现工作适应障碍。从整体上来说,可能导致儿科护士出现工作适应障碍的因素其实有很多,例如高压的工作环境、不畅的人际关系,以及缺少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共情能力,还有对自身职业的认同、追求与发展规划等,因此为了消除儿科护士的工作适应障碍,我们就应当对应的从这些方面来对他们做出干预。
-
随机阅读
- 1骨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发展意义与建
- 2康复治疗学培养与就业问题及策略
- 3小动物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4放射科医学影像设备的保养及质量
- 5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
- 6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应
- 7老年肾内科患者护理的安全隐患分
- 8放射科护理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及
- 9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
- 10骨科病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作用
服务热线:18078928157 客服微信:18078928157 客服QQ:1475317676
特别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