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发展意义与建议论文(共2篇)
导读:骨科学论文如何写作?写作论文现在已经特别常见了,而且很多人也都是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所以为了能够成功的写作论文,必定会花费很多功夫,本论文分类为骨科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骨科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中医骨伤与西医骨科学的发展比较与建议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冲击,当前中西医在我国的应用范围都不断扩大,中西医结合在骨科疾病中的治疗也越来越常见。本文就当前中医骨伤与西医骨科学在基本认识、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跟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促进中西医在骨科学方面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中医骨伤;西医骨科学;比较;建议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当前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无论是中医骨伤还是西医骨科学在进行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通过不断了解中西医在对待不同的骨科疾病的基本认识以及诊断方式的同时,繼续深入挖掘不同的致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逐步实现中西医融合的骨科疾病治疗体系的规划与完善,从而为我国的骨科疾病的整体治愈水平提供一个基础的技术保障。
1中西医对于骨科学的基本认识差异性比较
想要了解中西医对于骨科学的基本认识之间的差别,就要先来了解中西医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流程。首先,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区别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区别,由于中医是经过上千年来的经验医学发展来的,其更加注重的是治疗的实效性,所以在中医的医疗过程中除了对疾病本身的治疗更加注重人体的整体医疗,我们称之为调养。良好的身体状态不但可以提高抵御疾病的基本能力,对于提升病人的康复速度,实现寿命延长都具有一定的作用。而西医的基本形成过程是通过自然学科发展而来的,西方人严谨的科学探知态度对于西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医骨科学在治疗与诊断过程中更加注重科学理论依据,其包含了生理学以及解剖学的相关内容,属于一门相对更加综合的学科。而在中医骨科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其精髓十分复杂,但是由于过分注重经验主义,对于一些缺乏临床经验的疾病往往无从下手,再加上对于病人的一些病理特征的观察与表述过于笼统,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医在骨科学认识以及骨科疾病治疗方面的发展。要想实现我国骨科疾病治疗水平的全面提升,就必须要将两者的优势互补,形成中西医相互融合的局面。
2中西医对于骨科疾病的诊断方式的比较
诊断方式是实现良好、高质量疾病治愈的基础,也是任何不同的医学治疗手段都必须要经历的环节。
对于中医的骨科疾病诊断而言,其更加注重的是辩证思维,在实际诊断过程中,中医医师会结合传统生理学的理论基础,对患者进行身体的全面检查,除了根据患者的外在病理反应进行病状判断外,还会根据患者一段时期内的生活习惯进行细致观察。古代中医讲求望闻问切,而发展到当代,尽管传统的中西诊断手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对于疾病诊断的基本原理却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不同的诊断手法对患者的生理反应进行全面的检查之后,再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治疗意见。
对于西医在骨科疾病方面的诊断而言,由于西医更加注重的是精准的数据、参数以及科学的诊断方法,所以在进行西医的骨科疾病诊断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诊断设备的应用,包括常见的听诊器、化验装置以及放射装置等等。通过不同的设备的使用获得相对精准的理论数据,然后根据理论数据做出疾病的处理判断。与中医骨科疾病的诊断不同,西方的骨科疾病诊断环节中很少存在医师的主观诊断,其主要依靠各种仪器进行数据的采集,然后直接根据数据的采集情况进行病理和处理意见的判断,这样的好处就是减少了由于从业人员的主观专业技术水平影响到实际治疗效果的问题。但是由于西医过分关注基本的病理特征,往往就忽视了对于人体的整体调养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标不治本”,所以在进行骨科疾病的诊断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病人的实际病情,还要关注起身体的综合情况,以此来出具更加优质的治疗方案。
3中西医对骨科疾病治疗方法的比较
从治疗方法的角度上来看,中西医由于在基本的治疗手段长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对于不同的病症的医疗特点也不尽相同。
在进行软组织损伤的病症医疗中,中医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中医可以根据患者的损伤情况选择各种中药进行内服外用,通过调节患者的身体状态来实现较快的恢复,而且整个过程患者痛苦很小。而西医在针对软组织损伤方面的病症时主要采用了口服西药以及外部涂抹、喷涂药膏的方式,形式上与中药区别不大,但是可选择的面较窄,易出现过敏等症状。
针对骨折等较为严重的骨科疾病,中医和西医尽管治疗方法完全不同,但是都各自表现出了各自的优势。由于中医更加强调的是调理,所以临床治疗中往往会采取内服中药以及外敷药膏的方式,各种药物都是医师根据病患的具体病症严重程度以及身体特征进行单独调制的,所以适用性更强,副作用更小,同时痛苦较小。而西药在进行骨折类严重骨科疾病时,主要依靠手术来进行,手术的治疗手段是解剖学发展的分支,其治愈率较高,精准度表现良好,目前也被广泛使用于各种严重骨科病症之中。
4总结:
综上所述,在针对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中西医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与特点,中医更加倾向于综合调理,在进行诊断时更强调经验诊断,对于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依赖性较强,但是由于对于病人的病理判断相对比较模糊,所以容易出现遗漏。而西医在诊断与治疗中对于医师的主观判断要求不高,更加依赖专业的诊断与治疗仪器,所以数据相对也比较精确,整体治愈率也比较高,但是由于过分依赖设备,所以也经常会忽视治疗的整体性。由此可见,通过两者的比较,我们更加意识到中西医结合才是实现骨科疾病治疗的最佳途径。
第2篇:病例导入模式在骨科学临床教学中的意义
摘要:随着海量教育资源不断涌现和医学信息的迅速更新,高效教学模式成为了高校教师不断追求的一个目标。当前,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代时代的要求,代之而起的多种教学手段,如基于问题的教学法,行为导向、临床路径、问题引导等多种模式,已在国内广泛应用。笔者亦反复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在不同教学情景中的应用,特别是采用病例导入教学法在骨科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收效显著。
关键词:病例导入模式骨科学临床教学中意义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32-02
1病例导入教学模式的背景和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学模式一直在沿袭50年代苏联的基础一实习一临床的宣教模式,这一教育方式培养了我国数代的卫生领域知识人才。但是,该教育模式存在一个显著弊端在于: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将前人归纳明晰的诊疗机理被动灌注给被教育者,容易使后者产生一种假象,认为疾病诊断和治疗依据教材上的要点与病人印证对比即可,而疏于对疾病的鉴别。而实际工作中,刚进入临床角色的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面前,往往难以理清头绪,稍不注意即酿成医疗过错。
随着世界范围内循证医学评估和实施手段的开展,教育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1]。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改变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既要立足于学科专业自身的规律,也必须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的内容,充分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骨科学是一门专业特点很强的临床学科,涵盖了骨、软骨、韧带、肌肉等多个间叶组织来源器官的创伤、退变、炎症、肿瘤和畸形等病变。其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铺垫,更要有系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例如脊柱损伤/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类似症状在多个系统间的鉴别诊断)。如何将清晰的书本要点融会贯通到复杂的临床资料中并最终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笔者的经验显示引进病例介入式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教学应用效果,引用文献,他人结论
病例导入式教学(Caseintroducinglearning,CIL)早在20世纪初就已在医学教育领域形成雏形[1],即病例教学法(casebasedstudy,CBS),要求医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对真实的病例提出初步诊断并列出诊断依据及治疗计划。通过讨论的方式完成相关基础知识的巩固,增加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扩大思维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其核心在于“以临床资料为先导,以科学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
Thistlethwaite等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总结了1965-2010年间涵盖公共健康领域的CBS试验173项(最终确认纳入标准104项),发现医学是采用CBS最多见的一个领域。经样本数量、随访时间标准化后发现,无论在师生层面,CBS都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一种教学方法[2]。Malau-Aduli等对252名分散在医学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病例导入是缓解医学背景知识早期遗忘的有效因素[3]。国内亦有较多的文献支持CIL在医学教育中的推广,如朱宏斌等研究发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序贯病案教学更加着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高志伟等尝试CIL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作用,发现其可以有效地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在专业学习中的形成[5]。
3病例导入教学实施的一般原则
一例成功的病例导入教学,应该是教师的辅助铺垫行为和学生的主动归纳活动的有机结合。与传统的临床病例讨论,应该是有本质区别的。一般而言,典型的病例导入教学应该有如下三部分。
3.1构建框架
教师面临见习、实习医师,如同画匠面临一张纯洁无暇的画布,如何将其绘制成缤纷的画卷,首先取决于画匠的轮廓勾勒功底,而非细节渲染技巧。现有的医学教材往往将某一单病种病变的发病/损伤机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方案毫无遗漏地呈现在医学生面前。CIL教师需着重解决的,是辅助学生捕捉信息以建立临床思维的大体框架。例如,笔者在讲授“骨筋膜师综合征”这一章节时,并非着重于概念、病因、诊疗特点的传授,而仅是以一张明了的小腿骨筋膜间室的构成幻灯为对象,引导学生分析筋膜间室压力增加的内外源性因素,推测其可能出现的表现和结局。
3.2病例导入
选择适合的临床病例是CIL的基础,应选择具有普遍和代表意义的临床资料进行提炼,而非烟雾效果十足的复杂病例,杜绝形式上搞成疑难病例讨论会。要求既能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又不脱离教学内容。致病背景清楚、检查资料齐全、治疗前后对比性强的真实病例作为讲解素材,是确保教学高质量的前提。选择病例时还应具有经验或教训的总结价值,以便教师讲解过程中营造课堂讨论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分析思路,增加学生对临床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这一环节应当充分结合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法)的价值[6]。例如,在讲授“前臂双骨折”这一章节时,笔者充分认识到学生对于尺桡骨双骨折后移位机理上的困惑。经过简要理论铺垫便引入临床治疗失败案例一例。某中年男性患者诊断明确“尺骨中段骨折”后,急诊行手术治疗,但术后发现前臂旋转明显受限。原因何在?引导学生进行主体讨论。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讨论小组,整理一般信息和临床资料,代表性阐述所持观点和逻辑思考过程。在诸多的代表性答案中,“前臂骨间膜损伤”、“内固定物失当”、“前臂骨化性肌炎”等回答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于CIL的热情。教师再进行适度引导——二次摄片发现合并近端桡骨小头的移位或远端尺桡关节对合关系异常。通过这一病例,很容易在受教育者印象中对孟氏骨折和盖氏骨折的诊断有建立深刻理解。并通过PBL教学法的延伸,对于掌握术前X线检查的一般原则、增强爱伤观念、充分认识漏诊危害有积极的作用。
3.3教师专题性总结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各组的观点和陈述进行点评,指出各组分析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纠正和补充,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对于临床思维培养的价值。对争论较大且尚无定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随后依据正确的思路对病例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详细介绍该病例的诊断思路、治疗原则、研究现状和进展,并进一步结合病例深入分析小组讨论时分析不足的原因。例如,笔者在讲解“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这一专题时,往往会有近1/4的课堂时间应对于学生形形色色的提问。若果教师不进行有效的整理归纳,在介绍其治疗的方法和固定物选择上会造成较大的混淆。从2-3枚拉力螺钉到PFNA螺旋刀片锁定,从ORIF钢板内固定到PCCP微创操作,从4字外固定支架到人工关节置换……适应症的选择完全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外科软硬件支持情况。这里就需要教师的主动引导和学生对于国内外治疗进展的课余拓展。
事实上,病例导入式教学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模式,它仅仅是“询问基础学习法”(inquery-basedlearning)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作为听众的被动局面,打破了对老师的过度依赖性,教师仅协助学生分析并进行相应的引导。同时,病例导入式教学并不是一种新概念下的产物,它仅仅是经验医学在循证医学时代要求下的进步,旨在促进书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在医学生时代的有机结合。任何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顺应教育改革趋势下的产物,因此对待病例导入式教学,教师本身更应该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7]。
-
随机阅读
- 1骨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发展意义与建
- 2老年肾内科患者护理的安全隐患分
- 3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
- 4小动物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5放射科医学影像设备的保养及质量
- 6骨科病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作用
- 7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
- 8康复治疗学培养与就业问题及策略
- 9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应
- 10放射科护理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及
服务热线:18078928157 客服微信:18078928157 客服QQ:1475317676
特别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