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病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作用分析论文(共2篇)
导读:骨科病论文写作在医学当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但是要如何写作出优秀的骨科病论文,就是现在很多人都比较关心的,本论文分类为骨科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骨科病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老年骨科病人的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科病人的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76例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率及护理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依从率及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骨折不愈合、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骨科病人采用优质护理效果显著,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护理依从率,提升骨折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老年骨科病人;优质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238-01
老年人是骨折的高发人群,这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骨质疏松等有关。老年人新陈代谢速度慢,一旦发生骨折,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卧床时间长,加之老年患者多合并慢性疾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因此,加强对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优质护理以老年患者为中心,以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高效、舒适的护理服务为主要任务,以期提高老年骨折患者的恢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老年骨科病人的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76例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0.5±6.8)岁;对照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0.9±7.2)岁;所有患者均为骨折患者,年龄≥60岁,卧床时间在15-35d,平均(22.8±4.1)d,住院时间18-43d,平均(26.7±3.9)d;其中,股骨骨折21例、骨盆骨折14例、胫腓骨骨折25例、胸腰椎手术16例;排除合并精神或意识障碍者、多发性骨折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卧床及住院时间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基础病情护理、遵医嘱用药等。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①成立优质护理小组。成立科室内优质护理小组,护士长任组长,2名主管护师为副组长,6明显责任护士为组员,制定符合科室实际的优质护理策略、科室护理考核标准、护理操作流程等,定期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上岗。②明确责任分工。对各个病区实施责任分工,设置分组长和组员,分组长负责各病区的护理工作统筹管理,责任护士实施优质护理的具体措施,将护理责任明确到个人,确保患者获得全程、优质、连续的护理服务[2]。③心理护理。老年人情绪敏感,对骨折认知较少,容易发生情绪低落、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骨折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以及预后,告知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骨折能够痊愈,并积极疏导患者焦虑情绪,多以治疗效果好的病例鼓励患者,使患者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④早期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体质及骨折情况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方案,多于术后2-3d开始早期被动及主动关节活动,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依据轻到重、由少到多的原则;每天督促患者训练,以不感到疲劳为度,早期卧床功能训练为主,防止关节僵硬或萎缩[3]。⑤营养护理。术后3d为营养高分解期,此时患者的营养合成能力低下,需要及早、合理的补充外源性营养物质,以减少蛋白质消耗,减轻负氮平衡,加快机体的康复速度;护理人员应熟知老年人的膳食构成,蛋白质占30%-50%,碳水化合物的供应以粗粮为主,针对性进行营养支持和调整。⑥预防并发症护理。老年人卧床时间长,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积极进行预防性护理,帮助患者翻身拍背、多饮水、严格无菌操作等。
1.3观察指标:统计护理依从率及护理满意率;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骨折不愈合、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率(%)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依从率及护理满意率比较,見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2。
3讨论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较为特殊,身体机能较差,且多合并多种慢性疾病,一旦发生骨折,愈合速度缓慢,多需要长时间卧床,给临床的治疗和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优质护理以患者为中心,以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全程的护理服务为主要任务,最大限度的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以提升整体护理质量,提高老年骨折的康复效果[4]。
综上所述,老年骨科病人使用优质护理服务效果确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依从率和满意率明显提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第2篇: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作用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作用。方法将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创伤骨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疼痛管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创伤骨科患者进行疼痛护理管理治疗安全可靠,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今后的创伤骨科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疼痛护理管理;创伤骨科;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9)07(a)-0091-02
1995年,美國疼痛学会主席JamesCampbell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1]。疼痛与血压、体温、呼吸、脉搏一起,是生命体征的重要指标。同时,疼痛也是创伤骨科患者最常见的一种生理反应,不仅降低患者的舒适体验,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预后和患者的日常生活[2]。对创伤骨科的护理人员来说,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是其日常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护理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探究创伤骨科患者住院期间进行疼痛护理管理的临床疗效,选取该院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0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分组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男性30例,女20例,年龄22~61岁,平均(33.15±5.42)岁;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0~62岁,平均(34.52±5.9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排除了合并有活动性胃肠道、肾脏、肝脏疾病或心力衰竭等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影响该实验结果判断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过敏体质者及其他不符合纳入的患者。两组患者及家属均知晓该次研究的情况,并签署了书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治疗,包括监测生命体征、用药指导及检查指导等。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疼痛管理治疗,具体如下:①成立疼痛护理小组。开展疼痛护理管理培训班,组织科室所有护理人员参加,并进行考核。保证所有护理人员都具备创伤骨科疼痛护理技能,能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患者疼痛的护理管理工作,降低患者的疼痛度,提高护理满意度,以促进诊护工作的顺利进行。②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入院时,通过患者的表情、数字及视觉模拟等方法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详细了解患者疼痛的性质(锐痛、钝痛等)及原因等。③合理饮食护理。患者的饮食结构要合理。建议患者食用含优质蛋白质、钙及丰富维生素等食物,忌吃辛辣刺激食物。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④舒适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保证住院患者睡眠环境光线、温度、湿度等适宜,保证病房干燥通风、清洁卫生,并定期对床单清洗消毒。在白天,护理人员还可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以安抚患者。⑤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护理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同时,指导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若出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护工作人员。⑥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帮助其树立康复的信心。此外,加强对家属的教育也必不可少,亲朋好友的积极支持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⑦作息指导。嘱患者保持安静,避免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情绪,生活要有节奏,重视心理保健,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及护理满意度。采用数字分级法(NRS)[3]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仔细评分:数字分级法用0~10分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疼痛程度分级标准为: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拟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25道选择题,均为必答题,且必须从“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或不确定”“不太满意”及“不满意”中任选一项作答,每题4分,满分100分,总分≥80分即表示为对护理满意。
1.4统计方法
研究中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对创伤骨科患者来说,不同程度的疼痛贯穿其受伤后、手术中、后期康复锻炼的整个过程,给患者造成痛苦,不仅会改变患者的血压和心率,还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造成严重影响[4]。急性疼痛若不及时干预,则可能发展为难治愈的慢性疼痛,或导致患者出现惊厥、休克等意识障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在创伤骨科,疼痛十分普遍,推行科学且高效的疼痛护理治疗,对促进患者康复意义重大[5]。对住院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时进行疼痛护理管理(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及非药物护理手段),可缓解患者的痛苦,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风险。在传统护理模式中,患者往往容易对镇痛药物产生依赖,因为只有在剧烈疼痛时,患者才服用镇痛药物来缓解疼痛,患者容易产生一有疼痛感就想吃镇痛药的意识,这反而放大了患者的痛觉感受[6]。研究证明,从多方面改善患者住院生活的舒适度,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减少不良反应。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创伤骨科患者进行疼痛护理管理治疗安全可靠,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今后的创伤骨科治疗中推广使用。
-
随机阅读
- 1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
- 2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应
- 3放射科医学影像设备的保养及质量
- 4老年肾内科患者护理的安全隐患分
- 5小动物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6骨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发展意义与建
- 7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
- 8放射科护理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及
- 9骨科病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作用
- 10康复治疗学培养与就业问题及策略
服务热线:18078928157 客服微信:18078928157 客服QQ:1475317676
特别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