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论文(共2篇)
导读:医学微生物学论文应该怎么写?相信对于当下的很多这方面的作者来说,基本上都是需要撰写一篇相关的论文来获得晋升机会的,所以写作论文也就尤其重要了,本论文分类为生物医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医学微生物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中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与实践
【摘要】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中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繁杂枯燥且容易混淆,学生普遍存在学习障碍且缺乏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全面、准确掌握所学知识,故应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中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中职;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R-4;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2-0-01
中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由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三部分组成,其中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以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布、繁殖、代谢、遗传变异、致病性、检查和防治为主,是沟通生物学和免疫学的主要桥梁,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临床应用知识。病原微生物属于微观事物,超过学生的一般认知范围,且分型众多、各型相似度高,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容易混淆,加之目前中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缺乏技巧性,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要学习方式,且普遍缺乏学习信心和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研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式与技巧,是提高中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1问题教学,启发思维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完成医学生物学知识意义的有效构建,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在中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问题教学模式,“以病说菌”,围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病例为中心展开讨论,并在适当的时机设疑激思,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如在《呼吸道病毒》一节的教学中,先创设流行性感冒情境,然后提出“经常引起流行性感冒的呼呼吸道病毒长什么样子?”“呼吸道病毒如何引起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病毒为什么能够大范围传播?”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资料查询和小组讨论分析、解决,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进而利用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学习。
2多媒体教学,加深理解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肉眼不可见的病原体,学生对其缺乏基本认知,仅仅依靠文字无法充分理解其物质形态变化,导致教学内容抽象、枯燥,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在中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如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节的教学中,利用FLASH软件制作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增殖动画,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观察,另一方面直观展示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动态变化,进而加深了学生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知识的理解。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大大节省了板书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有助于在较少的课时内提高教学效率。
3系统总结,灵活记忆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学生靠机械记忆很难准确掌握所有知识点,导致学生普遍存在记忆障碍,缺乏学习自信心。因此,在中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列表总结法根据微生物自身的特性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排列知识点,使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科学合理且条理清晰,进而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降低记忆难度,如课后让学生以教学大纲为基础设计知识点总结表格,进行纵横比较,加深理解,方便以后复习和参考;利用口诀记忆法将重要知识点编写成口诀,时常背诵,巩固记忆,如将各种杆菌的重要特点归纳总结为“肠道杆菌住肠中,正常情况不致病”和“分枝杆菌不产毒,慢性致病肉芽肿”等口诀,提升记忆的技巧性,间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4共性分析,个性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以微生物种类及分型为章节划分标准,文体格式相同,语言描述相似,各论之间很容易混淆,造成一种知识点杂乱无章的错觉,导致学生经常“张冠李戴”,区分困难。因此,在中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各微生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探究其规律性,使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有迹可循,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便于记忆和区分。如在《常见病原性细菌》一章的教学中,利用根据病原性细菌产生外毒素或内毒素将其分为革兰氏陽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记忆,并单独总结出肺炎双球菌等产生内毒素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霍乱弧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等产生外毒素的革兰氏阴性菌,以及结核杆菌、分枝杆菌等不产生毒素的病原性细菌,进而同时保证病原性细菌相关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总之,在中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中医学微生物学篇章的教学中开展问题、多媒体教学,并利用口诀、列表、共性与个性探究等教学技巧,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记忆能力,并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第2篇: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重要但不能满足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作者开展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首次进行“2A+3B”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为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和大家交流、探讨。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2A+3B”教学模式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陕西中医药大学2017年课程综合改革项目《医学微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R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194-02
1.教学模式探索的原因
1.1《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是我校检验、临床、护理、预防、影像等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基础医学应用科学,课程除了要求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求。作者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及研究工作,通过个人多年工作经验及与学生交谈所得,认为目前新形势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还有需要完善和改变的空间:①教学模式单一,一般采用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②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简单。③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力度不高等。④师生课堂相处时间有限。这时就急需一种模式能够在课外完成这些,这种模式它如同“云课堂”(第二课堂)一样,服务于第一课堂,两者结合使用,达到理想的地步[1]。
1.2大学期间的学习具有广谱及侧重专业的特点。信息化社会使得人们日常获得更多的信息(包括科普知识),而大学生怎样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得更多的信息及知识?怎样快速有效的学到更多专业知识?只通过传统方式及资源学习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和体会到用这种方便、快速、大信息量的辅助的教学模式[2],两者结合,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及其他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3在线学习、公开课、共享课和慕课教学等的出现,以及新技术和新的仪器的出现。作为当代教师就要整合、重组、创新资源,帮助学生学好课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教学,同时师生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增进师生情谊,达到五位一体建设,通过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未来培养新型接班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2.教学模式探索内容和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作者拟开展实践教学,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改促教、以改促学”,“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能完美的结合与统一,甚至学生能超越“教师的教”。因此,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首次进行“2A+3B”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来完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等为重点,以服务临床、实践临床、创新临床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强化和改革教学效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而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适应我校医学发展的步伐[3-4]。
3.教学模式探索的结果
3.1建立了“2A+3B”的教学模式,即2个主要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室理论教学环节、实验室实验教学环节;3个辅助教学:借助教师个人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借助互联网公开课和共享课辅助教学、借助慕课辅助教学。
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通过1学期的学习,学生申报有关微生物的大创项目人员从没有到有,再到增多3-4组;考试成绩平均分80分;假期主动去临床实践人员增多15%。
3.3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小组3位教师获启发撰写申报获批教学改革项目,发表教改论文3篇,学生评教优秀,教师参加竞赛获奖等。
以上是作者在多年教学中摸索的教学改革模式,希望能为微生物专业乃至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帮助。
-
随机阅读
- 1放射科医学影像设备的保养及质量
- 2康复治疗学培养与就业问题及策略
- 3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
- 4老年肾内科患者护理的安全隐患分
- 5放射科护理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及
- 6小动物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7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应
- 8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
- 9骨科病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作用
- 10骨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发展意义与建
服务热线:18078928157 客服微信:18078928157 客服QQ:1475317676
特别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