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8078928157
  • 首页
  • 教育
  • 医学
  • 经济
  • 法学
  • 文学
  • 管理学
  • 工程学
  • 计算机
  • 哲学
  • 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科中的应用价值论文(共2篇)

    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 > 时间:2022-11-17 00:09阅读:141次

    导读:骨肿瘤科论文应该怎么写?对于当下很多第一次写作论文的作者来说,应该都是不怎么清楚自己要写什么样的内容了吧,而不同专业的论文,写作也都不一样,本论文分类为肿瘤科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骨肿瘤科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科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越来越多,尤其在骨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该文综述了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科的应用现状,阐明了该项技术的优势,同时总结了目前该技术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3D打印;骨肿瘤;手术方案

    中图分类号:R738.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6.001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06-0001-03

    恶性骨肿瘤常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其体积与手术方案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等密切相关[1]。随着近年来新辅助化疗的发展,骨肿瘤患者一般采取保肢手术治疗,如何精确切除肿瘤组织一直是骨肿瘤科医师所面临的挑战;切除大面积肿瘤组织后缺损骨组织的修补、功能重建等也是保肢手术治疗所面临的难点[2]。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通过3D打印技术,患者身体内部的解剖、病理情况可以在手术前清楚地向医生呈现,避免了以往依靠临床医生经验的粗略性,让医生可直观、准确地按照病变情况进行数字化手术设计,并可以预期手术效果。同时还可以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进而再行切割、移动、旋转等手术操作预演,但使用传统手术方式很难在术中准确实现这些设计[3-5]。现就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科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1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科中的应用

    1.1头颈骨肿瘤头颈部骨性支架对于外貌以及面部功能至关重要,头颈部骨肿瘤可引起咀嚼功能的障碍、病理性的感染损伤以及面貌缺陷,不但增加患者痛苦和心理障碍,而且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6,7]。传统方法是用软组织修复患者的面部骨骼,但外形与功能恢复均不佳。修复时切多少腓骨、放在什么位置,主要靠医生的经验;而现在利用3D打印技术,可先用计算机设计好,提前打印出仿真模型,使实际手术操作更准确、更安全,使头颈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王芬等[8]在治疗1例肿瘤侵及眶底,颧骨颧弓等骨骼的上颌骨肿瘤患者时,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上颌骨假体,并将这一个性化修复体植入患者体内,准确修复了缺失部位,并减轻了患者手术痛苦,最大限度保留了组织[9]。周烨等[10]在治疗8例下颌骨肿瘤患者时,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模型板,进而制作出手术导板,术中进行参考和使用,选择了最佳重建方案,在对于此8例患者进行36个月的隨访后,发现均无局部复发,无假体周围感染、松动及断裂事件发生,效果良好。

    1.2锁骨及肩胛骨肿瘤锁骨和肩胛骨属于肩胛带部位的不定形骨,对于上肢活动与外表美观性至关重要,但患恶性肿瘤时常常需要完整切除,使用传统重建技术常难以获得满意的外观和功能。裴延军等[11]采用金属3D打印技术制备出与患者锁骨和肩胛骨完全一致的钛合金假体,并成功植入骨肿瘤患者体内,成为世界上肩胛带不定形骨重建的首次应用。该研究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锁骨、肩胛骨等不定形骨个体化钛合金假体与肿瘤切除部位完全匹配,功能及外形满意;多孔设计使骨及软组织附着长入率高;强度不变时弹性模量降低,减少了应力遮挡并发症;产品质量稳定,精确度高;制备周期短,费用大幅降低。

    1.3脊柱肿瘤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是肢体的支柱,因此脊柱因肿瘤受损后,为保证机体的正常活动,必须完成功能的重建。3D打印人工椎体能量身定制,将信息输入3D打印机,选择合适的材料打印出所需的椎体[12]。岳丽娜等[13]利用3D打印技术量身订做了超长人工椎体植入人体以治疗脊柱脊索瘤,手术跨越5个椎体,达19cm,涉及节段多,术后患者步行出院,功能恢复良好。Wu等[14]利用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一名颈2椎体骨肿瘤患者,并将个性化打印钛合金假体植入骨缺损区,术后随访情况较好。

    1.4骨盆肿瘤骨盆解剖结构复杂,与多个重要脏器、血管、神经相比邻。骨盆区域的原发恶性肿瘤因早期无特殊症状,一旦发现体积已较大,切除已较困难。目前,骨盆肿瘤治疗仍围绕切除和重建展开,切除是尽可能在安全边界取出肿瘤,防止肿瘤播散,降低复发率,功能重建则是为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郭卫教授带领其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为一名骶骨恶性肿瘤患者定制了人工全骶骨假体并进行了精准安装,术后患者可步行,功能恢复良好。施凤伟等[15]术前根据患者骨盆薄层CT三维重建患者骨盆结构,模拟手术并设计导板并用于术中,完成半骨盆切除、钉棒重建骨盆环、全髋关节置换术,以完成骨盆肿瘤的切除与重建,根据分析得出3D打印髋臼导板应用于骨盆原发恶性肿瘤的切除重建手术中,减少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术后髋臼位置良好,具有不错的手术效果。Sun等[16]治疗患者骨盆肿瘤时,结合3D打印技术制作出与患者骨盆1∶1的模型,并利用模型预演出切除术后骨盆残留形状,制作出个体化骨盆假体,术中植入后发现完全匹配,术后效果较好。Wong等[17]利用3D打印技术,术前打印骨盆肿瘤患者手术部位的3D模型,明确各解剖层次之间的关系,明确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案,并且打印出骨缺损后所需的个性化假体;该患者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切除干净彻底,肿瘤切除范围及假体放置位置最大误差不超过4mm,术后随访11个月,患者髋关节活动功能正常,未发现肿瘤复发及假体松动等。

    1.5四肢骨关节肿瘤骨肿瘤以四肢居多[18],传统关节周围骨肿瘤的切除多凭借临床医生经验,切除为大致范围,常造成定制的假体与缺损骨质匹配不完全,甚至造成手术失败,且四肢关节因承担人体运动等功能,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的重建也更应受到重视。3D打印技术可通过计算机完成术前设计,精确测量出切除部位大小,制作出个性化假体。而且3D打印技术可辅助个体化韧带、肌肉的设计,使定制假体更符合个人要求,以免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马立敏等[19]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股骨远端肿瘤患者,通过设计手术导板,制作实体导板等完成患者肿瘤切除及功能重建,术后平均随访48个月,患者无局部肿瘤复发,无假体周围感染、松动及断裂事件发生。付军等[20]通过计算机完成个体化手术、导板设计,同时采用3D打印技术,术前完成肿瘤切除设计及重建手术,术后X线或CT扫描均显示肿瘤完整切除。程维等[21]在1例胫骨近端外侧骨肉瘤患者、1例股骨远端骨肉瘤患者治疗中,在3D打印假体上对于韧带附丽点进行调整,以确保骨质与假体的稳定固定,使关节的功能得到大部分的保留,而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调整假体形态、韧带及肌肉的附丽点是传统定制的关节假体无法做到的。真正为患者做到了“个体化”,同时也可使假体及韧带、肌肉更适应患者。

    2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科应用的不足

    虽然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科有如此广泛的应用,且具有传统治疗手段无可比拟的优点,但仍有一些存在的问题:①3D打印假体制作要求高。打印出的假体最终目的是成功植入患者体内,因此假体的设计和制作需要极富经验的临床医生进行把关,首先需确保三维重建时数据保存完好,在CT图像中,因松质骨成像与软组织结构很难彻底分离,若三维重建时数据有所损失,那制作出的假体必然与人体所需的假体无法完全契合;其次需处理好假体的固定方式,即钉道和截面,既要保证入钉后不会损伤患者自身的神经及血管,还需保证固定的牢固性。②人才储备不足。目前假体的制作多为医院提供通过CT、MRI等影像技术,重建得到的骨骼三维图像,再由厂家负责假体的加工和制作,这一过程中,若厂家的工作人员不具有足够的医疗知识和技术水平,很有可能制作出的假体与理想假体存在较大误差。因此,应尽快加强教育培训,配备专业的人才,培养懂医疗且掌握3D打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医院今后应用和发展3D打印技术储备足够的人才。

    3小结

    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科个体化手术治疗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为骨科医师提供了更为合理的术前手术方案,实现了更为直观的术前模拟,减少了术中透视次数,保护了医护人员,降低了出血量,提高了手术效率,实现了更为优良的功能重建。目前,3D打印技术应用还未发挥最大价值,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人才建设与法律制度的完善,这项技术在医学领域必将发挥强大的作用。

    第2篇:疼痛护理用于骨肿瘤手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骨肿瘤手术患者采用疼痛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治疗骨肿瘤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护理,B组在A组护理基础上加强疼痛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自我效能评分、疼痛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B组患者护理后自我效能评分、疼痛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A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手术治疗的骨肿瘤患者实施疼痛护理后,自我效能明显增强,疼痛感明显减轻,且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疼痛护理依从性。

    【关键词】骨肿瘤;疼痛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识别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1-0263-02

    骨肿瘤患者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因而多数患者在发现并确诊后,基本上已发展为中晚期[1]。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肿瘤的方式主要为手术和放化疗,由于外科手术和放、化疗后对患者的身体损伤较大,且有诸多副作用。为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与术后疼痛感,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还要对患者进行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此次研究以骨肿瘤手术患者为试验对象,对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分析适合临床应用的护理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研究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治疗骨肿瘤的7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都采用手术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35例。A组:22例男,13例女;年龄37~68(51.4±6.8)岁;骨肉瘤6例,神经鞘瘤8例,骨软骨瘤15例,骨巨细胞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肉瘤2例;B组:24例男,11例女;年龄37~70(51.8±6.7)岁;骨肉瘤5例,神经鞘瘤7例,骨软骨瘤16例,骨巨细胞瘤5例,恶性纤维组织肉瘤2例。研究纳入对象均符合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核标准,且患者及家属已同意参与研究。排除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或不接受研究者。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A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饮食干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B组在此基础上,强化疼痛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1)创建疼痛护理小组:组员为骨科主治医师和骨科护士。所有组员均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疼痛评估、疼痛护理干预措施,健康宣教等。(2)疼痛护理:1)术后积极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2)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患者的疼痛感。(3)选取舒适的手术体位,指导患者放松身心,减轻患者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4)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案例,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5)必要时可采用药物进行镇痛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弱阿片类药物和强阿片类药物等。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我效能、疼痛程度及疼痛护理依从性。其中,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估,总分10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自我效能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强。疼痛护理依从性主要包括按时用药、汇报疼痛等四项内容。

    1.4统计学原理

    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计数资料n(%)用x2检验,计量资料(-x±s)用t检验,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效能、VAS评分观察

    两组护理前自我效能评分与VA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B组护理后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A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見表1。

    2.2两组患者疼痛护理依从性观察

    B组患者疼痛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讨论

    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肿瘤的常用措施为外科手术,放化疗辅助治疗。术后患者需采取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以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由于骨肿瘤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2]。因此,为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改善患者的预后,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感。

    骨肿瘤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且手术疼痛程度较重,会加重患者的负性情绪。而对骨肿瘤手术患者实施疼痛护理,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饮食护理、健康宣教等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的程度,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3]。另外,在对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的过程中,要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明确患者的认知状况和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以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综上所述,骨肿瘤手术患者采用疼痛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患者的疼痛护理依从性。

    特别声明:本站仅提供咨询服务,需用户亲自向出版商投稿且无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

    服务热线:18078928157 客服微信:18078928157 客服QQ:1475317676

    特别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Copyright © 2019-2024 www.ufabiao.com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4016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