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共2篇)
导读: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会觉得特别的茫然无措的,所以写作论文就成为了很多人都觉得头疼的一件事情,本论文分类为中西医结合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骨折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对骨折患者治疗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的效果。方法:将对在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信息进行初步的统计与分析,选出其中的112例骨折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的研究对象,并以随机的原则将所有的患者平均分成两部分,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分别有患者56例。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在治疗后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差于实验组,设置对照组患者的骨痂出现时间、消肿时间以及组织恢复时间均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骨折患者治疗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的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病症的恢复,应用价值较高,可以在对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利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1-00-02
在临床中骨折病症的发病率较高并且较为常见,不仅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产生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一旦患者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忽视了对骨折部位关节的功能训练,就会导致患者的关节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甚至导致残疾,也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1]。因此,对骨折患者应该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重视对患者关节功能训练。为了探究在对骨折患者治疗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的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对在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2例骨折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治疗方法分别采用西医疗法以及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的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病症的恢复中骨痂出现时间、消肿时间以及组织恢复时间等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试验研究过程如下。
实验研究对象与方法
实验研究对象常规资料
将对在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信息进行初步的统计与分析,选出其中的112例骨折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的研究对象,并以随机的原则将所有的患者平均分成两部分,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分别有患者56例。实验组的56例患者中,患者的性别组成中,男女比例为33∶23,患者的年龄最小为11岁,最大为68岁,患者的年龄平均值为(35.01±11.04)岁。患者的骨折原因中,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以及外力击打分别有患者25例、15例以及16例;患者的骨折部位中,腰椎骨折、股骨骨折以及胫骨骨折分别有11例、30例以及15例;对照组的56例患者中,患者的性别组成中,男女比例为25∶31,患者的年龄最小为12岁,最大为64岁,患者的年龄平均值为(33.51±10.28)岁。患者的骨折原因中,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以及外力击打分别有19例、22例以及15例;患者的骨折部位中,腰椎骨折、股骨骨折以及胫骨骨折分别有16例、20例以及20例;此次实验中,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性别组成、年龄组成、骨折原因以及骨折部位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会对实验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实验中,所有的患者均严格地依照规范的骨折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确诊为骨折病症。在进行实验前护理人员已经对所有的患者家属进行讲解治疗相关的知识以及治疗方法等,在患者与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可以确保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实验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以及其他相关的部门监督下进行,可以确保实验研究的可信度与可行性。
方法
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在治疗后对比治疗效果。
西医疗法,主要是对患者的骨折部位采用钢板进行固定,并对患者进行定期换药[2]。
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方法,首先对患者进行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西医治疗,利用钢板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并定期换药。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中藥服用并在骨折部位外敷。当患者的皮下组织的缺损在2.5厘米左右,或者患者的皮肤缺损在3厘米左右时,就需要对患者的外部创伤外敷,外敷的材料选用生肌膏纱布,或者选择专业的烧伤湿润膏纱布[3]。对于部分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要给予患者七三丹药线进行引流治疗或者利用去腐生肌散治疗。当患者外部创伤中的脓液干净后利用纱布进行外敷。给予患者麝香接骨丹进行口服,对部分软组织损伤严重的患者要对伤口进行常规的清洁与消毒,当患者的创伤部位有新的肉芽的产生就给予患者二期皮瓣治疗[4]。在后期依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部分患者的肢体出现张力水疱的,就需要采用甘露醇进行治疗,治疗时的药剂浓度为20%,采用静脉滴注的治疗方式。部分患者的皮肤红肿的就给予患者妙勇安汤治疗,对于部分软组织血液流动较差的患者采取十全大补汤以及托里消毒散进行口服治疗。
在患者手术治疗的两个月与三个月之后,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主要的训练内容为肢体与关节的运动练习。指导患者经肢体的摆动练习以及关节的运动,还可以利用器材进行运动训练,例如拉力器、弹簧等。利用理疗仪器进行理疗以及利用桂枝等中药对患者进行中药外洗治疗。
评价指标
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有效以及无效三个等级,统计治疗总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对实验所涉及的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中的数据采用百分数与(x±s)表示,采用平方以及t对数据进行检验,采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对比
对照组的56例患者中,治疗效果治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有25例、20例以及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36%;实验组的56例患者中,治疗效果治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有40例、16例以及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骨痂出现时间、消肿时间以及组织恢复时间分别为(4.35±1.04)周、(9.01±1.05)天以及(14.35±1.21)天,实验组患者的骨痂出现时间、消肿时间以及组织恢复时间分别为(2.21±0.18)周、(4.25±0.78)天以及(8.09±0.75)天,对照组患者的骨痂出现时间、消肿时间以及组织恢复时间均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交通事业以及工程建设等也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也导致骨折病症的发生率不断地提高,骨折主要是患者的骨骼部位由于受到的外界的压力以及撞击等重大刺激而导致的骨骼出现断裂等症状,主要的致病原因有交通事故、高空坠落、重物击打等因素。骨折的治疗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患者的身体素质、受伤状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环境的因素等。在治疗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对骨折患者的病症标本兼治,有效地降低上述的原因对患者病症的消极影响,进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此次实验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优于采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并且患者的骨痂出现时间、消肿时间以及组织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由此可以得出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治愈骨折,并且治疗的时间与恢复时间短,提高治疗效率,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康复。
第2篇:浅析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新兴学科,经过50多年的实践探索,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由于发展较快,在本科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中西医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了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211-02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我国同时存在的两种医学结合的产物,中医学和西医学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二者所承担的防病治病任务也基本相同,两种医学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可是,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由于发展较快,尚缺乏成熟的教学模式参考,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存在较大差异,实施过程各有侧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在从事中西医结合本科教学工作中,对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中西医结合没有正确的认识。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育还不够成熟。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很多老师都没有真正弄清楚,更别提学生了。“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是1956年毛泽东关于“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讲话后,逐步在我国医学界出现的。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就是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1]。中西医结合绝不仅仅是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的简单相加,中西医两大体系各有特色、各有所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中西医学中,即使是相同的名称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如“肾”,在中医藏象学说和西医脏器当中都称之为“肾”,但是中医之“肾”和西醫之“肾”在生理、病理上面的含义却不相同[2]。因此要完全把二者等同起来以求达到绝对的统一是不可能的。
2.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不合理。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两个基础、一个临床”即西医基础,中医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是大家较公认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教学的课程安排是西医基础与中医基础同步开设,使用的教材是中医专业和西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方法,但是尚缺乏统一的中西医结合课程教材。目前,我院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与中医专业相比,我们看到的只是西医课程的比重比中医专业的多一点而已,教学安排中,基础课程多而临床课程少。中西医结合专业仅仅只是两个专业的简单相加,而没看到其他更多的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即成“不中不西”人才,学生无法将所学的中、西医两种知识有机结合,难以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3.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方法通常是采取在课堂上教师进行集中讲解的授课方式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为注入式,教学模式滞后,忽视了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调动其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教学,临床实践却忽略了,同时又因为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等在教材中非常典型,学生没有深刻理解教材内容,通常只会死记硬背,所以培养出的人才多属“纯知识型”,缺乏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终生自主学习能力。
4.临床操作技能缺乏。目前,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基础技能培训方面,基本还是沿用“传统模式”,即先进行理论教学,而后安排见习、实习。然而学生到了医院见习和实习却遭到了尴尬的局面。中西医结合的学生,中医理论课多而实践操作少,对于中西医理论知识既没有深入理解,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也没有得到提高,而现在的医院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病以及外伤等的处理基本以西医治疗为主。故学生实习时要花一段时间去适应,等适应过来,实习时间也到了。
5.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中西医结合临床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对于讲授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师资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同时掌握两种知识,一方面要求教师可以熟练运用传统的中医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能熟练操作和把握西医学技术的思维模式。可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课教师,主要由中医学专业教师和临床医学专业教师组成,且以中医学专业教师为主。这种知识体系的教师若要胜任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教学工作难度较大,对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没有深刻地理解,在临床教学中也难以启发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
二、主要对策
1.探索中西医学最佳结合点。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和西医知识的简单堆砌、叠加,而应该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点、长处而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合,从而更好地解决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找准中西医的结合点,将西医学中的检验技术与中医辨证论治辩证论治有机结合,使中西医一体化。目前认为,难以将中、西医基础理论进行融合,中西医的结合应从临床着手找结合点,课程方面应以临床课程作为结合点进行过渡,可先开设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妇科学等。故临床专业课的学习应该是引导学生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最好途径,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2.改进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中西医结合教学长期沿用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基础与临床之间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矛盾。中西医结合教学应将课程进行整合,重复内容进行删减,并将基础与临床的内容融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渗透。整合后的课程要突出中、西医各自的体系特征,中医方面尤其要突出辨证论治思维的培养,应使学生在课程整合后的有限学时内掌握中医的认知规律和中医的发展规律。而在临床课程方面,则应做到中西医内容上的结合,要以病种为中心,中西医知识并行讲授,使中、西医的“病证结合,优势互补”融入教学之中,体现中西医临床结合的特色与优势。
3.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在学习这些课程时头脑中会闪现一些模糊的似曾相识的印象,出现倦怠情绪,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提问与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将学校现有的多媒体信息平台和网络系统充分发挥作用,合理使用PPT课件、影像资料以及动植物的标本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可以让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增强学习兴趣。
4.重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牢固树立职业教育思想,以培养合格的医生为目标。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应多增加与医疗趋势相适应的基础课程,同时安排一定学时的见习时间,开展床旁教学,鼓励和带领学生们多动手、多操作。此外,学校应加大投资力度,购买高质量的多功能模拟人系统,引入标准化病人,以弥补实习中动手机会少的不足,建立现代化的中西医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教师。高层次的办学格局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我们应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工作,举办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班,提高中西医结合教学水平;鼓励专业课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钻研中西医结合,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此外,还要为临床专业课教师创造有利条件,派教师到临床一线参与医疗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中西医结合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只有培养出既懂得中医,又精通西医,而且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
随机阅读
- 1放射科医学影像设备的保养及质量
- 2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康复医学治疗
- 3小动物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4康复治疗学培养与就业问题及策略
- 5老年肾内科患者护理的安全隐患分
- 6骨科病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作用
- 7骨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发展意义与建
- 8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
- 9放射科护理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及
- 10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应
服务热线:18078928157 客服微信:18078928157 客服QQ:1475317676
特别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