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哲学论文6700字
导读:生活的哲学论文6700字撰写的过程当中,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吧,而学习写好一篇优秀的论文也是大家将在生活当中使用的一项必备技能之一。本论文分类为生活哲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生活的哲学论文67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活的哲学论文6700字(一):生态实践智慧与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论文
摘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一种全新文明理念的萌发,它要求人类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生态实践智慧就是这一新文明形态下人类理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实践智慧的现实运作结果。它不是在原有的理念中简单加入一个生态维度,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之道。因而可以说,生态实践智慧让人们对生活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与判断,使得生活内容更为多元与丰富,进而会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且回归人本真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实践智慧;生态实践智慧;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B8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20)04-0099-006
生态文明的提出不仅使得生态环境已然成为当代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而且将对生活世界产生多个层面的影响。它将使得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多元的认识與判断,因为生态环境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意识主体,生态文明本身又需要对现代文明进行一种批判式的反思。因此,生态实践智慧也就应运而生,作为以生态共同体这样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而建构起来的实践理性思维方式,对现实生活将有着深刻的影响,生活的价值、内容、方式都需要在这一思路中进行深刻的思考与重构。
一、生态实践智慧的提出
生态实践智慧在概念的渊源上,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实践智慧是压实德性论的核心概念,按照其理论,实践智慧“是一种特殊的理智模式。……它是实践推理的能力,它处理那些与善恶相关的偶然性事务的特殊情况。这种推理通过慎思发生,在行动中完成。因此,实践智慧履行着一种适于人类繁荣的执行性的功能:它在协调个人和集体利益的同时,引导着许多其他德性(诸如勇敢和慷慨)的施用”[1]64。从其原始意义而言,实践智慧可被理解为一种人类特有的道德能力,它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乃至人与自身之间的矛盾,使其行为遵循不偏不倚的“中道”,从而实现德性的要求。这种实践智慧与孔子提出的那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理性多少有几分相似之处;陈来教授也指出,儒家的“智德”同实践智慧有相通之处,二者都是道德理性与现实实践发生作用后的能动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是更为灵活地掌握标准与伦理规范的尺度。换言之,实践智慧强调的不是某些伦理规范或原则,而是对原则和规范的灵活掌握与运用,特别是在变化着的社会背景与道德情境中审慎地进行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随着亚氏德性论在当代伦理学发展中的不断演绎,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与诠释也进一步丰富了,在当代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实践智慧中所蕴含的那种“明智学说”在道德实践中的彰显。所谓明智,在亚氏看来,“也就是善于考虑对自身的善以及有益之事,但不是部分的……而是对于整个生活有益”(Aristoteles:NikomachischeEthik,1140a)。在实践中,这种明智作为一种能力是以善这样一个终极价值为目标,对生活中的具体境遇综合反思,以形成对个别事件与行为的适恰价值判断与伦理规制。这种明智可以说是实践智慧的最大特点,也是其最大优势,因为它能够在面对现实的生活变化时运用理性能力对各种道德原则作适时的调整,从而避免陷入原则主义的僵化。(当然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原则,而是要避免原则主义的一些弊端)正像甘绍平教授指出的:“在充满着利益冲突的现实社会生活面前,人们不仅应坚定地秉持与依托基本的道德原则,而且还要辅之以一种明智的与情境相适的判断力。”[2]118
在这个意义上,当生态环境作为当代人类社会的一个全新道德维度被凸显出来的时候,实践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且极具理论效力。生态环境问题是面对人类全体的问题,这在历史上似乎不曾有过;同时,由于原有的道德原则发挥作用的范围只限于人类社会内部,而生态环境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人类社会,那么原有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会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失效。因此,道德理性需要自我发明,在已有规则体系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以适应解决新的问题,实践智慧对偶然性、多变性生活的积极应对就会在此得到运行的空间。正是基于此,罗勃特·哈里曼教授撰文指出:“关于实践智慧理论的最后一个变种可以命名为生态学实践智慧(ecologicalprudence)……生态思想的谱系……不仅可以揭示属于‘prudence’及其同源词汇的用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揭示)对现代主义进行一种全面性批判的发展,一种界定和预测政治问题的新视阈的出现……正如生态学可能表达出我们时代对实践智慧的最佳说明一样,生态学思想作为一种实践智慧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是实现对现代技术和体制做出回应的环境主义主张的全部潜势,而同时又避免其被收编(co-optation)的一种方式。”[1]67-68由此似乎可以说,生态哲学与实践智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具有了自然的亲缘关系,二者的结合意味着形成了对现代文明的扬弃与超越。
生态实践智慧的内涵在这一基础上可以得到界定,即以实践智慧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去审视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人类社会整体。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智慧所体现的意义就是当生态这一维度被引入整个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的时候,需要那种明智的德性去应对其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变化与偶然性。生态这一维度的引入并不仅仅是在原有的伦理道德系统中添加一个因素,由于“生态”这一概念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当人们以这一视角来看待人类社会的时候,就会发现整个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一些新的观念就会发生,一些新的价值观甚至会与传统价值观形成对立;偶然性的生态事件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这也使得实践智慧在这一问题中有着较大的转圜空间,即当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观念开始影响社会生活时,已有的价值观系统无法直接应对的时候,就需要以智慧的方式来选择与取舍,以期达到最优的结果;生态实践智慧在社会中将发挥那种批判与反思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的选择。也可以说,生态观念与实践智慧的结合将在当代生活中产生一些颠覆性的影响。
二、生态实践智慧对生活价值的重塑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在思想领域引发的变革,首先是价值观领域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生态价值观对社会传统价值观系统的冲击。在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性问题进入人类视野之前,“价值观”这一概念仅仅在人类社会内部才具有意义,只有对人类而言才具有所谓的内在价值,对“价值”进行权衡与取舍只涉及人类共同体自身。生态环境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只具有工具价值或外在价值,因而,持现代性立场的思想家曾经提出很多这样的结论,如认为“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没有意义色彩,没有价值特征……我们周围的世界似乎具有的那些价值、兴趣或意义,只不过是观察者心灵送给世界的一个礼物”;“人类以外的存在物,无论是否具有生命,都只具有工具价值,动物如此、植物如此、荒野也如此”[3]115。而如今,这种价值观显然已经无法真正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所提出的挑战了,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然發现,在现实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生态环境所包含的价值内容已然远远超越了简单的工具性价值。一方面,价值呈现多元性,即人们能够从生态环境中发现从物质到精神的多层次价值体验;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根基性价值也越来越凸显,整个价值体系从其存在的根基上而言,必须是由生态环境支撑的。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必须将生态环境中所蕴含的新的价值内容纳入思考的视野。
按照罗尔斯顿的说法,必须从整体上思考生态环境的价值,即将生态环境理解为大写的“自然”,将自然呈现为那种整体性与丰富性的价值资源系统。自然价值在罗尔斯顿那里是包含了多个维度的价值系统,它“不仅涵盖了各种自然物的价值属性,而且让这些价值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价值网络。只有在这一网络的动态平衡中,每一种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在这一网络中,任何一种高价值的变化都会对自然价值的整体发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会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4]。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类对于自然的价值判定不能够采取单向度的工具理性,更不能有意忽略其中的价值多元性。因而,在具体的生活中,人们需要从不同的价值维度出发,结合实践的需要,来进行价值的选择和判断。进而,还要特别将生态环境的那种根基性价值作为前提,在实践中要确保这种基础性的价值不受到伤害。这不仅需要人们反思原有的价值系统且进行有效的取舍,而且要立足生态环境的根基性价值重新认识自身的生活态度与实践价值。
生态实践智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这样一种系统性、多元化的价值系统在现实中的运作。这将使得人们在现实中进行价值判断,乃至审视生活中的种种价值关系的时候,已经不能套用那种仅在社会内部发生作用的价值规范了,诸如人与动物的关系如何调整、荒野在怎样的意义上被保留,等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生态环境中的很多元素,乃至大自然本身,是不会像人那样主动提出价值诉求的,因而就要通过实践智慧的原则来适时调整价值系统的适用范围与价值引导方向,否则很容易引起现实的价值冲突。
从生活的维度来看,生态实践智慧对生活价值观的这些影响,其实就构成了人们对于“好生活”的重新审视与判定。所谓的好生活,无外乎人们能在生活中获得多元的自我价值实现,特别是自身价值的完善。对人类整体而言,一方面是作为物种需要保持繁衍和发展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则在于个体能够找到生活的独特意义,并在这种意义构成中形成对自己生活的确证。生态实践智慧中,人们无疑将超越单一的、具有还原主义色彩的物质价值、工具价值体系,而且会将生活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统一。
三、生态实践智慧对生活内容的充盈
当生态实践智慧让人们开始更多元地了解价值与价值产生条件后,在生活实践中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生活的内容增加了。一方面,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更丰富的体验;另一方面,生活本身也被扩充,很多在现代社会中被遮蔽的生活内容开始走向“在场”。
王治河教授提出属于生态文明的四种生活理念,即开放的存在、踏实的存在、诗意的存在和创意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四种生活理念要落实于实践则需要生态实践智慧的现实运作。这四种理念显然不是某些特定的标准或模式,甚至本身就是反标准化的或者反模式化的,它们要求人们的生活回归精神上的满足,回归个性化的体验与创造,乃至更为注重生活主体独特性意义的塑造。这就需要生态实践智慧从多个角度对生活进行引导和判断,如马克思所描述的,能够“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5]537。虽然这是一种未来的理想生活,但是充分说明了人类发展的一个目标就是突破社会角色和社会阶层的固化性限制,使个体化的人能够在生活的丰富性中实现自身真正的自由,生态实践智慧无疑给这一理想生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的证明。
生态实践智慧更强调生活的乐趣来自分享与精神愉悦,而不是比较(攀比)与物质占有。在以资本和大工业为基础的现代文明中,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物质的占有和消耗,人们甚至会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作为生活的主线,对“好生活”的判断,往往是看这种生活能够占有并消耗多少物质资源,如住房面积的大小、享受何种程度的服务、能够购买怎样档次的消费品,等等。这种生活不仅具有较强的侵占性(因为当物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一部分人浪费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的匮乏,当代的饥荒和难民潮都是证据),而且会越来越乏味,因为每个人从生物属性来讲,不可能无限享用物质,所谓“广厦万间,夜眠七尺;山珍海味,不过一日三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幸福感会随着物质消费的满足而降低,很容易使得生活陷入叔本华所描绘的那种悲剧中,即“幸福与享受只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幸福是愿望得到满足,但愿望一旦得到了满足就不再是愿望,就会产生可怕的空虚和无聊”[6]30。
四、生态实践智慧对生活方式的重构
生态实践智慧对生活价值与生活内容的各种影响,最终将引发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就是超越现代文明的生活进步,它将从整体上扬弃现代性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现代性中那些生活的宰制因素和异化力量将在这一过程中被克服,从而实现文明的提升与生活方式的重构。
首先,生态实践智慧将解构原有的消费模式,即解构那种以交换价值,乃至以符号象征为主导的消费。按照鲍德里亚的理论,在现代性深入消费细节时,消费已然不是针对使用价值,而是针对交换价值,乃至成为一种符号化的消费;物的有用性和生态环境的基础性价值完全被这种符号化的消费所遮蔽,人们不再关心消费的东西是什么,而只关注消费本身,消费似乎成了意义和价值的来源;消费的需求和欲望被创造和控制,使之进一步成为生产的动力,于是乎,人们会陷入一种消费的无限循环,也就是只有在消费中才能获得满足感,获得什么并不重要,甚至人们并没有实际的需要,而只是在心理上感觉只有消费才能获得自身的存在感,因而,重要的就是如何消费,以及能否不断升格这种消费。
其次,生态实践智慧会模糊现代社会中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界限。马克思指出,在资本的统治下,生产劳动会呈现异化的状态,本来作为人类实现其类本质的那种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成为对人们生活的贬低,“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进而,“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5]162资本主导的现代性对生活的压抑,马克思已经有着深刻的揭示,因而,生产与生活在此时处于对立状态,“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的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神一样逃避劳动”[5]189。
其三,生态实践智慧将改变人们对于生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生态实践智慧可以说是更具个性化的理性运作方式,对现实个体的主体性更为尊重,更欣赏个体的自主选择。因而,那种时尚、新潮的符号化、标签化的生活将逐渐隐退,大众传媒和主流意识形态主要的功能是确保社会的底线以及为个体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而不是框定一种或几种模式。那么,在具体的生活境遇中,对于生活方式的评价就不能以简单的对错、优劣来区分,而是要更强调人们在这些境遇中的适恰性,也就是能不能在具体的生活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对个体而言,生活应该是独特的、自主的和自由的。在生活中虽然免不了模仿与借鉴,但绝不能将生活引入特定的模式中,特别是不能一味追求由“时尚符号”来建构的“虚伪的”生活,如将奢侈品、财富量、大众知名度作为有意义生活的主要标准。
其四,生态实践智慧进一步拓展了生活的边界。在现代性的观念中,生活主要是发生于社会内部的,无论是生活中的交往、体验,还是对生活的认知与判断,都只需要考虑与人的关系。生态实践智慧的运作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现代性的这种生活,使人类的生活圈由人类共同体走向生态共同体。
在这种新的共同体中,一方面,生活的关涉范围大大增加了,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已然滞后,人的道德责任范围扩展到其他物种,乃至整个自然生态。生活是在自然资源的支撑下才能建构的,需要将生态环境作為一个平等的“他者”来尊重。也可以说,人类必须看到,尊重自然的生活才能展现完善和美好。另一方面,新的审美、新的消遣,乃至新的交往方式都纷纷产生。最为典型的是,人能够与动物产生类友谊的关系,甚至能够从动物那里得到特定的精神慰藉。从现实来看,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回归,对荒野的欣赏,对天然之美的赞叹,乃至将自身的价值投入构建自然的和谐中去,都充分证明了生态实践智慧将促使对生活的理解发生根本的变革。人类既不能作为自然的征服者,也不是自然的奴仆,而是作为自然的承担者和实现者。在这种实践过程中,生活才能够成为一种持存,生活的意义将实现不朽。
五、结语
基于上述论证,生态实践智慧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体现了人类德性的一次进步,这一进步也构成了人类社会超越现代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一个必然要素。生态实践智慧不仅使得人们在生活中的善恶判断、价值权衡、利益博弈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也将促进人类对自身的进一步反思。在这一语境下,自我的关系性、人类社会的共同体特征、生态环境的多元价值等新的哲学问题都将显现,而新的道德原则与道德反思也会在很多方面体现出来。这些都将投射于生活中,因为人类最终是要在生活中不断发展自身,并实现自身的独特意义的。
生活的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从《周易》坤卦悟出其中的生活哲学论文
一、何为《易经》
《周易》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他的作者至今都有很大的争议,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带我们的影响。从先秦哲学诸子百家争鸣到清朝灭亡《易经》都是作为儒家阅读圣贤书之首。在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更換,《周易》并没有因此而衰退,反而对它注释的人颇多。比较著名的有魏晋时期的王弼,宋代的朱熹,以及明清时期的黄宗羲。可以说《易经》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源头,中华文化之根。
《易经》即是《周易》,孔子撰写了《易传》与《十翼》用来解读周易的含义。现代哲学家会把《易经》与《易传》统称为《周易》。《周易》分为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与六十四卦,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是后天八卦图,这一八卦图是根据八个时节的顺序形成的,而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设有卦辞,一共有六十四卦辞,每一卦中都有六爻,每一爻都有爻辞。因为乾卦与坤卦被认为是天地卦,所以各多了一个“用九”与“用六”,那么六十四卦中就有三百八十六个爻辞。易经》包罗万象,讲其变化的规律,“易”虽讲变化,但是道理是不变的。
《易经》六十四卦的卦爻与卦辞前提是分为阳爻与阴爻,每一卦的卦辞都有对应的阳爻与阴爻两类,阳爻用“▔”符号来表示称为“九”,阴爻用“??”符号来表示称为“六”,每一卦六爻的解释是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的,如:“?”(坤)卦从下往上的顺序分别是“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与上六。”
二、坤卦的卦辞
卦爻辞多用“假象喻意”譬喻的方式来阐述,坤卦辞是“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朱熹《周易本義》是这样注释的“牝,频忍反;丧,去声。??者,耦也,阴之数也。坤者,顺也。隂之性也。注中者,三画卦之名也;经中者,六画卦之名也。阴之形成,莫大于地。此卦三画皆耦,故名坤而象地,重之又得坤焉。则是阴之纯,顺之至,故其名与象皆不易也。牝焉,顺而建行者。阳先阴后,阳主義,阴主利。西南,阴方;东北,阳方。安,顺之为之,贞,建之守也。遇此卦者,其占为大亨,而利以顺健为正,如有所往,则先迷后得而主于利。王西南则得朋,往东北则丧朋。大抵能安于正则吉也。”此卦是告诉人该怎么发展自己的道德,此卦辞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来说明。天时即为时机方面,“先迷,后得,主利。”不要一味抢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后发优势,如果一味的争先反而会迷失自己,靠后反而占据主位。地利就是方位,“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是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位置,找到同伴,结伴而行,才能得到发展,勿迷失方向。人和即人事方面,“利牝马之贞。”不要争强好胜要像雌牛一样顺和,柔顺而正固。坤卦象征着地,属性为顺,象征的动物是牛,代表的方位是西南,季节为夏秋间,所指的人为母。在《彖》中的解释为:“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在《象》传中的解释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卦其实就是说君子要像地一样,心胸宽广,包容天下的事务。
三、坤卦的爻辞
坤卦(?)此卦辞为阴爻,所以这一卦辞从下往上的顺序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与上六。每一爻有相对应的解释。
《象》曰“履霜,坚冰。”这是初六的爻辞,此爻辞在朱熹《周易本義》的注释是“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当踏到薄冰时,寒冷的冬天马上就要到来,此爻辞是告诫人们要防患于未然。
《象》曰“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周易本義》的注释“柔顺正固,坤之直也。赋形有定,坤之方也。德合无疆,坤之大也。六二柔顺而中正,又得坤道之纯者,故其德内直外而外方而又盛大,不待学习而无不利。占者有其德,则其占如是也。”一个君子的修德如能做到正、直和方大,即使不学习,也没有灾难。正如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只是对外学习知识,我们时常反求诸己,内省自己的不足,即使是不学习也是一种修德。
《象》曰“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而终。”《周易本義》的注释“六阴三阳,内含章美,可贞以守。然居下之上,不终含藏,故或时出而从上之事,则始难无成,而后必有终。”一个君子的修德一定要有内在的才华,莫要炫耀,等待时机,看清形势,莫要居功自傲,可功成身退。
《象》曰“六四,括囊,无咎无誉。”《周易本義》的注释“括,古活反。誉,音余,又音预。括囊,言结囊口而不出也。誉者,过实之名。谨密如是,则无咎而亦无誉矣。”君子要不求名利,无咎无欲,既没有过失,也没有称赞,就是非常好的状态。要抵制住各种引诱,不追求浮财。
《象》曰“六五,黄裳,元吉。”《周易本義》注释“黄,中色。裳,下饰。六五以阴居尊,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而其占为大善之吉也。占者德必如是,则其占亦如是矣。”此卦辞告诉人们只要安守本位,才能大吉大利。
《象》曰“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周易本義》注释“阴盛之极,至于阳争,两败俱伤,其象如此。占者如是,其凶可知。龙战于野,其道穷也。用六,利永贞。”此卦是告诫人们不要走极端,阴阳互补才能得到发展。
四、坤卦对生活的启示
此卦用假象喻意的方式告诉人们生活准则,作为君子那些事该做那些事不该做。作为有文采的人,告诫人们怎样才能出人头地,作为管理者,告诫我们何时该全身而退,作为一个普通人,告诫我们要安分守己,大吉大利。《周易》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准则,又是一本安抚心灵的生活哲学书。此卦从道德方面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才华的人,即使才华横溢也不要炫耀,且要头脑清晰看清时局,等待时机。在《三国》里司马懿是这样的人,她才华横溢但不曾炫耀,为曹操伏地扫土,忍辱负重辅佐君王,等待时机后反成为王。相反杨修却傲慢自大,孤立孤行,太过张扬最后的下场是被曹操杀之。此卦六二与上六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求同存异,现在社会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我们对待差异还是会有歧视,相对于西方来说我们对待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包容性都很大,也是我们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在遇事上都是温柔似水,顺势而为的心态。
我们生活节奏很快,不论是工作压力,还是学习压力我们似乎都在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在物质发达的现代社会,各种诱惑无处不在。前几年闹得比较火的校园贷以及最近爆出的“绿地集团事件”都是我们在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无法把持自己,追求浮财才会导致名誉受损,身心俱疲的下场,为了金钱与身体上的享受,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就如西方启蒙哲学家但丁在《神曲天国篇》讲到爱的对象错误,便会产生七宗罪,贪财、贪食和贪色,爱尘世的物质太过就是一种罪。
此卦让我们明确自己的位置,找到同伴同行,才能得到发展。不论我们是千里马还是普通马都要认清自己的实力,有了伯乐的帮助我们才能锦上添花。如若没有这个实力,却要挤进去会发现德不配位才是登高跌重。现在社会也有很多现象,如若实力不够就要厚积薄发,丰富自己的才华,再等待时机。如若实力够,我们只用等待时机。就如那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实力永远不会背叛你。
服务热线:18078928157 客服微信:18078928157 客服QQ:1475317676
特别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