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8078928157
  • 首页
  • 教育
  • 医学
  • 经济
  • 法学
  • 文学
  • 管理学
  • 工程学
  • 计算机
  • 哲学
  • 医学与哲学论文2500字

    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哲学 > 时间:2022-11-17 11:54阅读:146次

    导读:医学与哲学论文2500字应该怎么写?想必对于这方面的职业学者来说写作论文已经是尤为常见了,并且也都是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说证明自己的能力,本论文分类为医学哲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医学与哲学论文25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医学与哲学论文2500字(一):谈南华禅宗哲学思想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论文

    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南华禅宗哲学思想在继承与发展中因适应下层平民百姓的精神需求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普遍流传,并形成了较完整的人生价值哲学体系。其在总体上虽为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其合理内核和思想精髓对于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修身养性,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却有积极作用和借鉴意义。南华禅宗哲学思想的精髓蕴含“平常心”思想、“自性自度”思想、创新精神、超越精神、奉献精神、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等。这些哲学思想与当今医学建构中的人文精神相契合。本文深入探究南华禅宗哲学思想的社会价值,创造性地加以借鉴转化,使之成为当今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精神资源,有助于端正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追求,提高其人格品位和精神境界。

    一、“平常心”思想之助益

    南华禅宗哲学思想强调“见心自性,自识本心,自性是佛,平常是道”,即强调“平常心”。其蕴含的“道法自然,保持平常心”乃是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修身养性之道,它启迪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应淡忘一切外在的名利心、偏执心和攀比心,直悟生命中的纯净的本性,使自身的心态趋于平衡,情绪趋于稳定。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染缸中,人性中的“平常心”渐告稀少、沉沦,如能保持“平常心”,医务工作者就不会在名利的迷途中丧失自我,这对净化醫疗行业的不正之风和建设和谐医患关系是有积极作用的。[1]

    二、“自性自度”思想之启迪

    “自性自度”思想是南华禅宗独创的无需借助外力的自我解脱的修行法门,强调本性、自心是修禅成佛的根本。强调修禅必须自主自觉、依靠自身的力量,认为每一转念都要清净心地,才能自识本性。这启发我们在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中要重视自主性,强调自我体验自我觉悟。譬如,南华禅宗将“顿悟见性”作为立宗之本,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对于压力重、责任大的医务工作者来说会更有积极意义。例如在工作或生活的间隙,一个转念促使身心在刹那之间放空,随之获得的是精神的放松和体力的恢复,就可再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顿悟之法强调自主自觉,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去获得感悟,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或接受他人的经验和体验。正如《坛经》所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在自主实践与体验,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医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和病床边,到临床一线去,通过参与社区健康教育、送医下乡志愿者活动、临床见习、床边教学、临床医疗实习等实践活动去自主实践、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这种自主实践、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如此才能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的热爱、对职业的忠诚。[2-3]

    三、创新精神之传承

    南华禅宗思想继承传统,善于创新,迸发出全新的佛理。南华禅宗除继承佛教传统思想外,最重视结合我国固有的道家、儒家等传统文化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如慧能提出了“自性自度、顿悟说、识心见性”等一系列创新的思想。其重视自性、提倡自修自悟、实现内向超越的思想特色,改变了传统的禅修方式。[4]又如南华禅宗创立的“生活禅”理念,提倡将学佛、修行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禅的智慧普遍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超越。南华禅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从“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中体察禅味,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這对当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启示,即立足生活实践去创新理念、创新路径,提高效率。在李克强总理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是当前提升医学人文精神的源泉和动力。[5]

    四、超越精神之培养

    超越精神是南华禅宗哲学思想的本质。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矛盾,追求心灵自由、思想解放是南华禅宗追求的理想境界。南华禅宗“超越自我”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人文思想。这种理想也是当前我们提倡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最高追求,当今医务工作者只有养成超越精神,才能在“救死扶伤”中超越“小我”、达到“大我”的境界。唯具有超越精神,才能执着于医学理想和信仰,避免在物欲横流的冲击下迷失自我。因而,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中,首要的是培养超越精神,超越精神意味着医务工作者为医学奉献终生的精神。众所周知,从医就意味着奉献,培养超越精神就是要培养从医人救死扶伤的信念、超越自我的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同情心。[2]

    五、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之契合

    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基本要求是给予任何生命所有善意,给予周围所有的生命以关怀,并给予真正人道主义的帮助。慧能认为众生平等,一切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倡导爱惜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这一关于生命观的哲学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要求相契合。毫无疑问,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敬畏生命、关怀生命和善待生命。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中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培养尚不够理想,一些医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而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缺乏,这有悖于学医的信仰和当代医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当前要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首要的是在医学生中弘扬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学会对一切生命的维护和关怀;学会珍视患者的生命,懂得“医乃仁术”的真谛就是对生命的仁慈与珍视。唯如此,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才能使之在将来的医疗工作中关怀病人、善待生命,才能赢得患者信任,从而有效缓解如今紧张的医患矛盾,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6]因此,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培养与提升,已经成为当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要求。

    总之,南华禅宗哲学思想,作为一种精神信仰、一种宗教哲学和一种思想学说,已超出了它原有的宗教哲学的范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影响深刻,意义深远,为当今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启迪。

    医学与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从医学与哲学的关系看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哲学与医学存在最奇特和特殊的关系,是医学中的“医学”。哲学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生必备的思维能力。现有的医学生哲学教育存在一系列缺陷,必须以“面向文本”、“面向现实”、“面向未来”为原则今天新方法的探索。

    关键词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新方法

    作者简介:方兴,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讲师,博士。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2-242-02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医学家必须同时是哲学家”。世界医学会在《日内瓦宣言》中也倡议,医生应当具备哲学家的全部最好品质。现代医学界与哲学界都在努力寻找两个学科结合的空间与方式,试图构筑一个医学与哲学互相融通的对话平台。对医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则是其中一个主要的途径。自196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首次设立医学人文类课程以来,哲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各大医学院校为医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医学的特殊性使医学思维具有复杂性与综合性的特征,如何加强对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然而,虽然哲学教育对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重视,但是由于“医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未得到应有的投入,尤其是医学哲学素养的提升尚无根本性改观,这些薄弱环节从深层次影响着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此,本文希望从哲学思维能力在医学生医学思维能力教育中的重要性出发,对如何开辟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新方法进行探索。

    一、哲学是医学中的“医学”

    离开科学的进步,哲学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哲学,科学就很难达到理论的高度。哲学与医学的关系,也受这样的关系制约。但是,我们不能将医学与哲学的关系仅仅简单停留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抽象层面,这对于解释哲学与医学的关系是空洞而没有意义的。“哲学与医学在人类千百种学科中最关怀现实的人生,其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关怀现实的人生的,哲学是人文科学中最关怀现实的人生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与医学之间表现出一种最奇特与深刻的关系。

    哲学与医学的产生、发展是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同步的。当人类反省自身的存在,思索生命意义的时候,哲学便产生了。当人类关注自身个体生命的需要,为减少身体痛苦而开始努力的时候,医学便产生了。从古希腊到近代,在西方,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大师都在医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如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被尊为化学医学学派的鼻祖,等等。同时,对生命和医学领域的影响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中医理论至今仍被广泛的实践所证实。中医理论受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观的影响,认为疾病乃人体自身的“小宇宙”与周围环境的大宇宙失去平衡所致,疾病可依阴阳平衡与交替反复的演绎理论予以治疗。这时一种典型的辩证思维。

    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哲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具备了另一个深层的含义。科学研究本身是自觉的,但科学的应用却是盲目的。因此哲学必须承担其揭示科学社会效应的责任。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本身是中性的,但医学的应用是有价值取向的。医学能否为人类服务以及怎样为人类服务,即它的价值取向、社会效应是怎样的问题,医学本身并不能解决。这涉及人的存在方式、人的价值、人的幸福、社会进步方向、文明的含义等等一系列哲学问题。此时,就需要哲学对医学提出一般意义上的反思和批判,以求促进医学向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与进步。事实上,医学的所有重大成就与遇到的重要问题最终都需要提升到哲学层面去理解,如器官移植、脑死亡、安乐死、克隆等等,最终都演化成了哲学的话题,要等待哲学的讨论与处置。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医学中的“医学”。

    二、哲学辩证思维是医学生必备的思维能力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本身就具有辩证性,在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性、相关性、变易性等问题上都展现出自身的深刻性,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整体联系等问题上都有相当精彩的论述,形成了较为发达的辩证思维。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整体,缺乏分析性、确定性和形式化的内容,往往走入笼统性的误区。中国传统思维往往与人伦宗法相关,重视“天人合一”,但缺乏科学实证的基础。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是朴素形态的,体现的是农业文明,而现代辩证思维是以现代科学为依据的,体现的是工业文明。人类对于哲学辩证思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达到了对哲学辩证思维的完整认识。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恩格斯曾指出,当自然科学积累了庞大数量的经验知识后,为了确立知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必然产生一个“复归”的辩证思维的运动。本世纪开端10年以来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再次证实了恩格斯这一观点的前瞻性。在医学领域,随着高新生命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医学在不断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同时,其所蕴涵的生命观、疾病观等都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对人类生命过程的有一个动态平衡地把握。每一个人类生命个体的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平衡状态(即健康状态)会随着生命的规律及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展现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此外,“健康的生命体也并非是完全铲除和消灭了病毒和疾病的机体,而是经受住了层出不穷的疾病的残酷挑战与筛选、生命功能强大、具备抵御各种疾病的机体。”这些都需要一种哲学辩证思维能力。对此,所有医疗工作者,特别是医学学生们,应当有高度的自觉,必须顺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自觉运用辩证思维的一系列基本方法,从多因素、多角度、多视野认识现代医学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辩证地认识疾病、健康与人类生命体,以更好地面对目前的医学专业学习及日后的医疗服务等实践活动。”

    更为重要的是,哲学有助于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世界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不仅着眼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改造世界,在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不断深化的今天,医疗及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疗科研技术人员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与思维方法的正确与否。让医学生们在校园里即开始掌握哲学的一般的认知能力,提高理性思维和逻辑加工和抽象凝练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目前我国医学生哲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新方法的探索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哲学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第一,学科定位与教学内容比较狭窄。包括医学院校在内的大部分高等院校,对普通大学生的哲学教育,基本只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大部分学生也仅仅把哲学课作为政治课来对待。其实哲学是对智慧的求索,对政治智慧的求索是其中一个方面,但其更多的应当是对思想、对文化、对人性的追究。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西方哲学中一切有意义的部分都应当成为讲授的对象。因此,高校哲学课的学科定位与教学内容都有待扩容。

    第二,讲授方法比较传统。目前高校哲学课的讲授方法还是传统的“传授型”教育模式,没有发挥出哲学教育应有的特点与功能。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只是一个被动地听讲的客体,这种机械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否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剥夺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机会。

    第三,考核方式完全无视哲学教育的本性。目前哲学课的课程考试基本还是闭卷考试为主,题型单一。这种考核模式完全无视哲学教育的本性,使得学生仍然简单停留在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知识模块的层面,从而使哲学教育失去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

    鉴于目前哲学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要从医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在哲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胜任未来医疗工作重任的合格医学人才。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新方式,可以总结为“面向文本”、“面向现实”、“面向未来”三个方面。

    (一)面向文本

    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作为一门最古老的学科,每一个问题都被反复讨论。但是现有的哲学教材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阐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补充哲学背景知识,对于所涉及的问题,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中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对此问题的讨论都可以作为背景知识予以补充,以展现该问题整体的发展脉络。学生也可以从文本的角度了解哲学发展、演进的历史,帮助他们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提高逻辑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面向现实

    面向现实就是将问题意识融入到医学生哲学教育中。高新生命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新问题,现代医疗技术革命导致的医患关系的新变化,这些问题都是当代医学生们在学习中常常遇到并感到困惑的问题。医学生的哲学教育必须敏锐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指导学生以哲学思维方式去把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以实事求是的事实分析为基础,尊重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指导学生观察社会,进行实际的社会调研,再利用课堂的互动,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积极向上的结论,最终锻炼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三)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哲学的反思不仅仅是面对过去和现实,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揭示未来存在的趋势。哲学学习的过程,是形成哲学批判精神的过程,也是一种建构型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过程。我们应当帮助学生学会以批判性的反思视角综合把握人类医疗和生命技术的各种成果,并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法为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研究展现一个新的世界,揭示新的可能,即全面的、动态的、发展的看问题。这其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以及探求创新知识的欲望,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特别声明:本站仅提供咨询服务,需用户亲自向出版商投稿且无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

    服务热线:18078928157 客服微信:18078928157 客服QQ:1475317676

    特别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Copyright © 2019-2024 www.ufabiao.com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4016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