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论文2000字
导读: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需要参考很多资料的,并且通过他人的写作模式或者是思路来借鉴一番,这样自己在论文写作时才会不慌不忙,也有一定的条理性。本文分类为古代哲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中国古代哲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2000字(一):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联与呼应论文
1992年舒斯特曼从分析美学到实用主义美学的转型之作《实用主义美学——生活之美,艺术之思》出版于牛津。作为发轫于二十多年前的西方哲学思想,却展现了诸多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呼应。舒斯特曼本人也多次在著作中提到中国古代哲学之间对他的美学思想的启发作用。
1.艺术在社会中的功用
实用主义主张哲学“在根本上要指向人生的保存、培育和完善,因此,哲学应该与伦理学和政治学有密切的关联”(1)。舒斯特曼崇尚中国哲学经常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学习,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经伦。他认为,中国哲学在生活方式的指导意义上“堪称楷模”。他在中国哲学中看到了哲学对于“改善人的生活的工具价值”(2)。
舒斯特曼强调艺术可以充当”个人和社会的伦理教育的重要手段”(3),因此他欣赏儒家的礼乐这一“审美教育模式”。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艺术是帮助一个人个人成长,融入世界,走入社会的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工具。
并且,实用主义关注哲学对人与社会的改善,而舒斯特曼在中国哲学中找到了共鸣。“和为贵”不仅是孔子提出来的一种社会规范,更是一种“伦理—审美理想”。“诗、乐、礼和舞只要得到适当的研究和从事就可以成为有助于确立和保持那种(个人的和社会的)和谐的至关重要的方式。”(4)。
2.艺术对个人的教育与熏陶
中国哲学与实用主义都注重哲学的实践层面。中国哲学在根本上是实践的,旨在对人的具体知行有所提升。关于自我改善与雕琢,孔子提出“文质彬彬”和“玉不琢不成器”。舒斯特曼认为这种自我雕琢的审美性,也是中国哲学中有价值的哲学范式。在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一条重要观念,同时在哲学上很好地体现了自我修养与改善世界的递进关系。
舒斯特曼重视审美经验中的愉悦感,“美学的最高作用,是增进我们对艺术和美的经验,而不是制造关于这些概念的语言定义”(5)。当经验和愉悦被西方理论界批判的时候,中国哲学却给了他鼓励。舒斯特曼认为“儒家哲学家主张艺术情感和快乐至关重要”(6),承认艺术经验中的感动和愉快的价值。比如荀子的“情文俱尽”(《荀子》),就表现了审美实践中赋予的愉悦与美感。“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表达了快乐是人的自然常情。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的“原罪意识”不同,是一种乐感文化。它强调感性经验,重视现世生活。它要求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去寻求道德的本体理性的把握和精神的超越”(7),以及“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将身的平宁和幸福”(8)。艺术与哲学的目标,应该是去顺应“人之情”,并将其规范和提炼成一种更平衡,更有魅力的表现。
3.身体的维度
舒斯特曼与中国哲学的交汇还在于,同样重视身体的维度对于作为艺术的生活的重要地位。当西方一味的忽视身体这一维度时,舒斯特曼看到了孟子所说的:“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孟子》)并且中国文化中还有着舒斯特曼提倡的那种提高人身体内在感知力的身体训练——太极拳。所以舒斯特曼对中国哲学表示深深的尊重。
舒斯特曼也指出了身体美学在中国哲学中的根源。比如说孔子强调一个人的身体特征(如“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与美德之间的联系。再比如,儒家强调的对个人身体的修养可以有助于一个人整体的培养。还有,舒斯特曼主张不应该只通过语言和理论对人造成影响,而是应该通过“教育者的身体举止和优雅行为的无言力量而传达”。而这正与孔子的“四体不言而喻”(《孟子》)以及儒家的“言传身教”相吻合。
在《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中,舒斯特曼着重强调了中国哲学中“身体”的概念对他的“身体美学”观点的启发。从定义上,舒斯特曼认为中国哲学对“身体”的理解特别接近他对“身体”的定义,即“一种活生生的、感觉灵敏的、积极活跃并且有意图的身体”(9)。中国哲学分别用“身”、“体”、“形”、“躯”(10)分别来形容“身体”在不同层面上的意义。“形”是一种生物层面的外形结构,“体”是活生生的身体,“身”则是一种通过社会与环境积累养成的社会性的自我。舒斯特曼指出,身体是西方哲学一直避而不谈的主题,而在中国哲学传统中则一直蕴含身体这一维度。
4.执中的立场
舒斯特曼在中国哲学中发现了一种包容性的开明思想,这与他的多元主义观念相近。李泽厚曾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指出中国哲学,“它的重点在揭示对立项双方的补充、渗透和运动推移以取得事物或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而不在于强调概念或事物的斗争成毁或不可相容”(11)。不走极端,“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语)正是中国哲学古代哲学的思想特征。而这与舒斯特曼的析取性立场正是不谋而合。
中国古代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毛泽东哲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继承和发展论文
摘要: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把中国古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合理有机的结合,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在批判和继承的同时进行了改造,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哲学,在对改造中国古代哲学唯物主义时,创造了实事求是的哲学理论。
关键词: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
1、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哲学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精神,同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进行批判的同时,有选择地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带有民族色彩的哲学思想。
1.1毛泽东哲学思想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政治思想特色
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为治理国家和修身养性服务的,思想内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毛泽东哲学思想处处彰显政治和伦理哲学。作为一个政治家,毛泽东的思想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决定了他在思维取向上与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十分相似,毛泽东为了改造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把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转化为中国革命的实践当中,此外,毛泽东的哲学思想还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1.2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本位主义色彩
中国古代哲学所有的思想都带有严重的伦理化倾向。中国古代哲学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影响下,认为“家国同构、家国一体”,这种由家庭、家族、宗族组成社会,进而组成国家的制度,使得古代传统哲学以孝悌伦理作为社会基础,他们的哲学思想也必然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这种哲学思想的优点是大力宣扬人的道德意志作用,人的生命价值在于道德人格。
毛泽东把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机结合,提倡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并作为改造世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古代哲学理论本位主义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1.3毛泽东哲学思想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躬行践履”的传统
中国古代哲人为了体现自己的哲学思想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经常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践行,充分体现“躬行践履”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内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提出的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风格,也体现了古代哲学注重躬行实践的基本思想内容。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的精神体现,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注重“躬行践履”的发展和反映。
2、毛泽东哲学思想思想内容就是中国哲学
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经常以简单的生活故事和历史典故来讲述深奥的哲学道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在文化水平较低的广大干部和普通群众中得到推广,奠定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2.1毛泽东哲学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把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了一种新的民族文化形式。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不再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互不相容、无法接受的,而把它与中国文化精神有效地衔接在一起,变为中国人民容易接受的思想意识,并且逐渐成为中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2.2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深奥的思想内容转化为中国人民通俗易懂的思想意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指明了哲学方法论的方向,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变为中国化和通俗化,使中国的干部和群众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利用事例和成语典故,熟悉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积淀融合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2.3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基石
毛泽东哲学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有机的结合,毛泽东哲学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他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意识的历史巨变,毛泽东哲学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石,他为中国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
3、毛泽东对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3.1对古代唯物主义的继承
毛泽东自幼饱读经史,博览群书,并对历史书籍和哲学有深入研究,特别了解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受其影响熏陶很大,经常被引用在他的著作中。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形成发展在封建社会里,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形成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封建社会里,难免具有原始的朴素和直观的特点,具有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本质的区别。
3.2古代哲学对毛泽东的影响
毛泽东从小就学习四书五经,走上革命道路后,对中国古代哲学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在他的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中引用《论语》、《左传》、《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等哲学著作,和《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名著,这些都说明毛泽东深谙中国古代哲学,受其影响深刻。
3.3创立“实事求是”的中国化学风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结合,使用中国古代哲学的方式,用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辩证地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地解读“实事求是”的含义。“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和观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不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转化为中国特色的辩证唯物主义。
3.4“实事求是”的科学总结
毛泽东把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提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总结概况,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进行全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在理论上的统一就是对“实事求是”正确的解释和延伸,这是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和中国风格的工作作风和理论原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结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过的正确的理论思想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毛泽东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形成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他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热线:18078928157 客服微信:18078928157 客服QQ:1475317676
特别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