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哲学论文3500字
导读:想要完成一篇优秀的西方古代哲学论文,你是否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工作呢?可能大多数初次写作的朋友也会在这个时候感到焦虑不安的吧,因此参考一些文献资料就必不可少了,本文分类为古代哲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西方古代哲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古代哲学论文3500字(一):西方古代两位哲学大师给后人留下的争议论文
摘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们两人也是师徒关系。但是与西方哲学史上大多数师徒关系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之间的亲情关系和二者哲学关系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争议。本人将围绕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师徒关系和哲学关系这两个方面浅谈这两位西方哲学大师给后人留下的争议。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理念;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8年,死于公元前347年,雅典人。他20岁左右就开始从师于苏格拉底直至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含冤而死。柏拉图的一生非常忠诚于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在他老师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专门为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著书立说以此来纪念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而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腊北方马其顿人,古希腊帝国皇帝亚历山大的老师)和柏拉图同样也是师生关系,但是两人的亲情关系在后人看来却不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之间的那样亲。再者,柏拉图哲学承袭了苏格拉底哲学寻找一般定义的辩证法思想,也承袭了苏格拉底将善视作是最高级东西的思想。可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柏拉图哲学之间的承袭关系就不怎么那样清晰了,人们对之争议纷纷。下面笔者将从两个方面介绍后人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师徒关系和哲学关系的争议。
一、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师徒关系的争议
后人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师徒关系的争议主要起因有两种:第一是起因于亚里士多德自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第二情况是柏拉图死后没有让最有哲学才华的亚里士多德继承他的柏拉图学园掌门人的地位。
鉴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很多人往往抓住了亚里士多德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吾更爱真理。”来判断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关系不好。在西方哲学史上,弟子往往都是忠诚于自己老师的哲学思想的,即使自己的老师说得不对,他们也是要极力维护自己老师的观点的,例如在柏拉图之前的爱利亚学派芝诺就是例子,还有毕达哥拉斯的弟子也大多数都不背叛自己老师的观点的。可是,亚里士多德却公开批评自己老师柏拉图的哲学思想,认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比如柏拉图哲学中的核心思想“理念”学说根本就是错误的,为此,他还在课堂上与老师柏拉图争辩,其他学生都知道柏拉图当时对此很不开心。因此,人们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师徒关系很不好。
但是,人们却往往忽视了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中的前半句话即“吾爱吾师”。亚里士多德自己曾多次解释,他与柏拉图之间只是哲学观点不同,但是不代表他们二人之间的师徒关系不亲密,学术思想有分歧不能等同于二人的师徒感情不和。亚里士多德自己在柏拉图的葬礼上说他其实很爱他的老师柏拉图。
二、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关系的争议
(一)亚里士多德是完全不赞成柏拉图的哲学还是批判中有所保留?
(1)持“亚里士多德完全不赞成柏拉图哲学”的观点
国内外有一些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柏拉图哲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哲学,理由主要有一些:第一,从性质上说二者完全不同,柏拉图哲学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而亚里士多德哲学则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之间的一种中间派哲学。第二,从亚里士多德撰写的《形而上学》哲学著作中判断,亚里士多德完全不赞成他老师柏拉图的观点,其中亚里士多德写了大量的篇幅来批判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思想“理念论”和哲学基础“两个世界”的思想。
(2)持“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既批判又有所保留”的观点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认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既批判又有所保留,持这种观点的人远比认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完全否定的人占了上风,理由主要有一下几种:第一,亚里士多德虽然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学说,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极其荒唐的学说,但是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关于“实体”的时候,又极力抬高“第二实体”(即事物的形式或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比第一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更为重要、更为高级,这显然是对柏拉图唯心主义哲学的让步和保留;第二,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事物构成的“四因论”学说中,虽然世界万物都是由质料因、形式因(柏拉图的理念)、动力因和目的因构成的,但是在这四因中只有形式因(柏拉图的理念)才是最重要的;第三,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时,认为,认识事物就是在认识事物的形式(柏拉图的理念)。所以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大多数都认为亚里士多德对他老师柏拉图的哲学既批判又保留,甚至有些人认为,保留的东西比批判的東西还多。
(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性质是否与柏拉图一样的争议
国外有些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是二人的哲学和哲学性质是截然不同的、互为相反的。例如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OliverA.Johnson在他所编写的英文版Ethics(《伦理学》)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自始至终注重物质,而柏拉图哲学则注重精神理想,所以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柏拉图哲学性质完全不同。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二者性质最终还是一样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柏拉图的哲学毫无疑问是唯心主义哲学,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虽然他有时强调个别事物是最第一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但是当亚里士多德再进一步解释具体事物如何产生时即他的著名的四因论时,他又强调形式比物质的质料因的重要性,认为形式因大于质料因,形式因第一;非但如此,亚里士多德还把他的这种强调精神性的形式因第一的思想带到了他的哲学认识论中去了,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实质其就是在认识事物的形式,而不是在认识事物的质料。还有,亚里士多德在他哲学的最后还得出了形式的形式第一推动者——神,他是万物产生和推动万物运动变化的的最后根源。
(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二者哲学共同性大于差异性还是差异性大于共同性
中文版的西方哲学史教科书在介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时,一般都认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哲学的差异性远远大于二人哲学的共同性,理由如下:第一,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理念论,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多余的,而且是错误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世界并非像柏拉图所说的有两个世界: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世界只有一个,即现实世界。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没有正确处理好一般和个别或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所以犯下了将一般和个别二者割裂开来的错误,殊不知一般和个别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般存在于个别中,个别表现一般,而并不是像柏拉图所说的一般(理念)先于个别(现实世界事物)而存在;第二,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哲学最基本的问题:万物的本原时,提出了四因说,完全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是万物的本原,亚里士多德只是将柏拉图的理念作为他的构成万物四种因素中的其中一种“形式因”;第三,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思想中很重视感觉对象和认识的后天因素在人们获得知识中的作用,这与柏拉图倡导的人的知识是人先天获得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哲学的共同性大于二者哲学的差异性,比如,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哲学教授OliverA.Johnson就曾这样说道:“AlthoughdifferencesbetweenPlatoandAristotleundoubtedlyexist,thetwoaremuchclosertoeachother,bothintheirownsviewsandintheirhistoricalinfluence,thaneitheristothethirdgreatGreekmetaphysicalthink,thematerialistDemocritus.”-----(虽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差异性毫无疑问地存在,但是,如果把他们二人的哲学拿来与第三位古希腊形而上学思想家唯物主义者德谟克利特相比,他们二人的哲学不论在他们自己的观点上还是他們二人在历史中的影响来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就显得相互更亲近了.)------(合肥师范学院2019级英语师范生韩熙燕译)
三、结语
对待古代西方历史人物的争议是很正常的,因为通过这些争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位哲学大师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西方古代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差异及互鉴论文
摘要:由于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模式、国家制度和权力基础等多方面存在文化差异,导致中国古代管理哲学和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之间也有所不同,各有千秋。本文就浅析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差异并提出合理的互鉴建议。
关键词:中国古代管理哲学;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文化差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长,至今我国企业仍在沿用古代经典管理哲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我国与西方各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迎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多挑战。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为了应对更加激烈市场环境,我们应适当借鉴西方管理理论中的精华,结合我国古代管理哲学,优势互补,取得更理想的管理成果。
1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差异
1.1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基础是“人本观”,把人放在高于事物的位置,人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强调主观能动性,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则是以物为核心,偏重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对工人当成机器一样并实行标准化管理。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群体力量,群体利益高于个人,而西方国家则更看重个人主义,崇尚自由,人权高于一切,主张个人英雄主义。我国古代哲学讲求仁愛,以道德标准规范人的行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仁义品德高于利益,坚决反对为了钱财不择手段的行为;而西方的管理理论更加重视利益,追求更高的效率,即尽少的投入成本收获尽可能多的利益,西方历代管理大师诸如亚当·斯密、泰勒乃至各大管理学派无不遵循此道[1]。
1.2中西方管理体系差异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管理方针是全面、辩证,开展系统、完整的管理,看待事物更加直观、感性,用心和直觉去感知,怀着中庸的态度权衡利弊,保持事物和谐发展。西方管理理论看待、处理事物则更加理性,乐于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崇尚科学技术的力量,大量运用论证、实践去解决问题。中国古代管理哲学在管理主张方面,讲求以修身为起点,先完善自身,然后再由内而外循序渐进,由小及大,从管理个人发展为管理一个整体。西方管理理论将所有员工整齐划一,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人,以确保集体管理得以机械化的持续运转。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特别重视和气生财,认为“和”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人们和谐相处才能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西方管理理论则是以各种明文规定、制度条款来明确管理,以效益为核心开展管理活动[2]。
2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优势
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展现出了管理的本质,具备极强的包容性,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以人文为本,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倡导利民惠民,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辩证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解决方案,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问题,管理团队可以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推己及人的传统品质能够有效加强管理者的自我约束力,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仁爱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3]。
西方管理理论的优势则在于:科学、严谨的态度,客观理性的实践精神,避免了人情世故的干扰,可以直接的作出决策。严守规章制度,倡导企业思想和创新意识,善于找抓住机遇和创造商机。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解决问题,显著提升了管理技术。提倡法治、人权,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划分,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讲求实用精神,创立了丰富的管理手段如战略模型研究法、针对性管理法和控制方法等。
3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互鉴
3.1中国古代管理哲学向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借鉴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可以向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借鉴的有:明确的个体利益意识,,加强对于竞争公平性的重视,构建科学、标准的管理体系,强调民主加强法制建设,鼓励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及个人加强创新意识、维护创新成果,向西方管理理论学习工商管理领域的先进理念,丰富管理对象并采用层次管理,管理者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途径,优化管理模式,显著提高管理成果。但是在借鉴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将西方的管理理论和体系照搬全抄、对传统文化全然不顾,也没有切合考虑本土实际情况,必然难以取得成效。正确做法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优势互补,完善我国企业制度,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促进我国企业经济不断发展[4]。
3.2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向中国古代管理哲学借鉴
从管理的价值观来看,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学习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人的需求为发展核心。要理解中国的辩证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更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要领悟中国的中庸思想,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使矛盾能够更加合理有效的化解,学会“修身”,注重管理者自我素质的不断提升,能够促进管理效果的提升。借鉴中国的文化核心“仁爱”思想,加强道德品质的提升可以丰富管理途经,以德服人往往比以法治人更有效果,这种道德层面的管理在追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方面具有积极意义[5]。
4结语
我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适当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本土实际情况,加以优势互补,完善我国企业制度,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确保我国企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西方也应合理地学习我国经典管理哲学,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
服务热线:18078928157 客服微信:18078928157 客服QQ:1475317676
特别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